筑牢科教强国建设根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期间,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
教育基础要打得更牢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依赖于教育的支撑。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仅用“分数排名”衡量所有学生,“填鸭式”灌输让课堂成了“知识搬运现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不足等问题。大家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以传统智慧为基础,立现代教育之本真。”康耀红常委建议,发扬中华传统教育中“育人而非制器”的智慧,以“修身”为根,筑牢人格底色;以“通识”为翼,拓宽生命格局。
吴代赦委员建议,改革教评机制,从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实践机制等多维度构建“文理融通”的教育生态体系,筑牢创新型社会人才基石。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提升育人成效应当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方精云常委强调,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更应该把有真才实学和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张震宇常委建议,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将创新素养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增加科学研究、创新实践课程比重,开设特色创新课程。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优化资源配置是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郑和常委建议,优化与学科专业相配套的资源调整机制,构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动态调整模式,使学科专业、资源结构与国家战略、社会需要相适应、相匹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分类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量大面广”,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应用型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产教融合推进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韦维常委认为,应用型高校应锚定地方需求,大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创新生态要建得更优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投用,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飞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中之重是形成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源源不断产生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伍爱群委员建议,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创新潜能。一是转变科研管理理念,从“管项目”转向“管生态”,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科技、产业、财政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大科学装置建设等优化创新环境。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但仍存在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进入大科学时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需要有组织地推进对根本性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杰常委建议,创新有组织科研范式,打造协同攻坚共同体。
赖明勇常委也希望,深化政策统筹和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区域协同激励机制。整合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资源,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组织模式,调动各类创新力量开展“大兵团作战”。
针对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存在定位交叉重叠、宏观统筹不够等问题,钱锋常委建议,在“十五五”期间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国产大模型DeepSeek应用深化、宇树机器人亮相春晚及马拉松等创新实践,充分印证了科技与产业融合正在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面向‘十五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本质是重构‘需求牵引研发、市场验证价值、制度保障跃迁’的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突破—产业变革—经济跃升’的良性循环。”李林常委建议,强化需求牵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成才土壤要培得更沃
选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实现编制在高校、研发在平台、转化在企业;开展“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实现企业自主评价人才、自主使用人才……浙江省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都能用,激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廉毅敏委员表示,要以创新思维推进人才有序流通,激活一体发展的关键要素。
“关键是要优化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张灼华常委建议,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旋转门”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胡刚常委认为,重点是要厚植发展沃土,营造近悦远来生态。他建议,坚定“破四维”“破五唯”改革,淡化“帽子”情结,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推行里程碑式考核与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
除了改革评价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生态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顶尖科技人才的成长,往往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以及包容失败的环境与氛围。”周忠和常委认为,制度改革是促进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此,希望推动落实“谁用人谁评价”,将学术评价交给学术共同体,给科技人员十年磨一剑创造宽松的环境。
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