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

2025-09-01 14:28:45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7期 蒲水涵我有话说
0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社会根基,一头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的心声,就是政协委员的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围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常委、委员们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剖析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构建现代治理模式

  从过去的“社会管理”到如今的“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彰显理念的跨越,平等协商、多元参与、服务优先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王建军常委建议,需坚持以人为本,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政府、社会、居民要协同发力。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明确其在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责;同时用好市场无形之手,解决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融资等问题,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城镇建设运营机制;激活居民勤劳之手,鼓励支持居民多方式参与城镇建设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正为社会治理注入“精准识别、智能决策、高效响应”的新动能。

  王尔乘常委呼吁,“十五五”期间要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适老化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照护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产品研发应用,为老年人视力、听力、记忆力、运动控制力等功能退化缺损提供科技助力,完善数字化适老应用和服务。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历经深刻调整,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多挑战。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徐立全委员认为,“十五五”期间迫切需要发挥人民政协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覆盖社区、界别的立体化社情民意采集网络,确保不同群体的声音“听得到、传得准、落得实”。

  陈军常委期待进一步健全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制度机制,整合各地政协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为社会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夯实基层治理基石

  今年6月24日,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沈斌常委对此深感振奋。在他看来,此前居委会在社区自治管理中的定位比较模糊,监督能力弱。两项修订草案的提出,将有力扭转这一治理困境。

  着眼未来发展,他建议将“构建统筹各社区居委会的协商、议事机制”纳入“十五五”规划的理念之中。推动在街道层面系统性搭建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协作平台,为社区间高效协商议事与协同行动提供坚实支撑。

  对于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刘艳常委指出,其根源在于基层权责不对等——导致资源调配与问题处置能力受限。她呼吁,在编制国家“十五五”规划时,要通过制度化设计破解治理结构性矛盾,实现“基层权力给基层”。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基层治理实践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来自河南的孔昌生委员介绍,河南目前已储备了村书记后备力量10.9万人,推动65家平台快递企业建立党组织,建成1600余个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服务驿站。

  孔昌生建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支持机关、企业、医院等基层党组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在“共”上面做出大文章,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和管理职能,也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

  社会治理是否成功,要看治理成果有没有惠及每个家庭每个人。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希望。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3周岁前每娃每年3600元,引发了委员们的热议。夏杰常委表示,新生儿出生缺陷对社会治理构成多维冲击,她建议在实施育儿补贴政策的同时,完善三级预防体系,普及婚孕检、扩大产前筛查覆盖面和优化产前诊断服务,从源头降低缺陷儿出生率。

  享受社会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路上,谁都不能掉队。

  冉霞常委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发展,她认为,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平台与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引擎,推进教育、人才和农业等部门数据库互联互通。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工程,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及普惠教育。让欠发达地区群众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新就业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就业群体总人数超过80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马军胜常委建议,要更多考虑新就业群体的诉求,支持将新就业群体纳入人才认定、高级职称评定、荣誉表彰范围。加强对他们的权益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新就业群体参与文化节庆、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打破群体隔阂,让他们从“城市边缘人”变为“社区主人翁”。

  “十五五”是残疾人事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程凯常委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残疾人公共服务总量和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建议持续扩大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等残疾人急需短缺服务的供给,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质量。完善社会治理,锚定共同富裕的发展底座。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十五五”新征程上,凝聚着政协智慧的履职答卷,正为中国迈向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