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让优质资源“沉下去”,让惠民服务“实起来”

2025-09-01 14:35:07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7期 朱 瑷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等一系列改革部署。

  在社会发展的壮阔画卷上,教育与医疗,承载着亿万家庭对幸福安康的深切期盼,更关乎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根基。在“十五五”这一战略窗口期,为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助力我国教育医疗事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7月25日,全国政协召开“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展开了一场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的深度协商,为提升民生福祉献计出力。

  动态适配:着眼需求重塑,统筹调配资源

  人口结构变迁浪潮正重塑着教育与医疗的需求结构,建立与之动态适配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已刻不容缓。

  “当国家从老龄化率平均为13.4%‘晚期人口红利阶段’过渡到老龄化率平均达20.8%的‘后人口红利阶段’时,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需要提升21.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揭示了人口红利阶段转换对财政投入的刚性需求。“三孩”政策背景下,托育服务的巨大缺口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建议,“教育阶段前移延伸,加大学前普惠供给”。同时,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打通学籍信息壁垒、建立财政资金随人走的转移支付机制、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融入服务。

  作为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全国政协委员柯岚认为“澳门民生保障的基础,是大力发展普惠社区服务”,这种模式能够让“一老一小”群体,在社区以内获得优质可及的支持。她提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将医疗、养老等资源尽量下沉到社区,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合作:“科学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形成15—20分钟的服务圈。”

  均等可及:弥合区域鸿沟,共享发展成果

  推动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区域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成功范例,闽宁教育协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会主委王春秀,在会场骄傲地介绍着厦门大学支教团帮扶对象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故事。她建议,通过制定“十五五”东西部教育协作专项规划、优化激励政策、精准谋划项目,推进东西部教育协作由“外显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由于地理条件和区域发展水平等原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主委许唯临建议,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更需加强西部地区特色化“一流学科”规模建设。

  浙江省推进的“中高职一体化”和“综合高中”试点取得成效,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在资源供给维度动态调配学位供给类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学位—人口”联动监测预警平台;在资源优化维度推动“职普融通”机制建设,建立职普学籍互转、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的灵活管理制度。

  医疗下沉的核心是推动优质资源“重心下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副主任王贺胜建议,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基层结构布局,强化机构补偿和人员激励政策,切实提升基层“首诊力”。人才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需要精准规划医学人才区域分布、建立适合基层的分层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基层医学人才继续教育的职业发展保障,多措并举来让百姓能够就近找到好医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青海省委会主委王绚同样提议,以政策导向吸引人才进一步下沉到乡镇卫生院,通过引才强基与区域协同“双轮驱动”,合理配置城乡区域公共服务资源。

  科技赋能:打破时空藩篱,共享优质资源

  委员们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机遇,强调科技是破解资源不均衡的“利器”。

  数字教育搭建的强大在线平台,让天涯若比邻,偏远学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然而,实践中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副市长孟晖建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学生教育素质进行评价、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化教师综合素质、建设统一平台保障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深知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困境,他提议通过设立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大基层数智赋能的投入,有效盘活存量、共享优质资源,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强筋健骨”,使发展成果跨越山海,普惠全民。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党组书记丁学东建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员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发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对基层机构利用人工智能、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先进手段的指导帮助。

  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民生福祉,是一项永不停步的征程。委员们纷纷表示,积极参与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让优质资源“沉下去”、惠民服务“实起来”,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