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考察团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聆听馆长讲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月8日至11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党外委员,围绕“加强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黑龙江省开展专题考察,深入抗战遗址、烈士纪念馆等场所实地考察学习。
考察过程中,委员们结合所见所闻,就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加强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路办法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学习交流中领悟伟大抗战精神,为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民族觉醒的历史丰碑
考察团先后走访了尚志市赵尚志赵一曼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等12个革命旧址和纪念馆,通过实物史料、场景复原、现场讲解,追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烽火岁月。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残留的实验器具、泛黄的认罪笔供、受害者口述记录,尤其是那些标注着“活体实验编号”的档案,让考察团成员直观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全国政协委员、北部战区原副参谋长方林少将感慨:“这些罪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精神冲击,用铁证将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参观和了解这些抗战文化遗产,能使人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抗联烈士赵一曼在英勇就义前,用被钢钉扎穿的血手给儿子写下遗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委员们看到后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泣血,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最生动的精神教材。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编辑戴小明说:“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的各类遗址遗迹、抗日将士留下的各类遗物遗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斗争与发展历程的真实见证,生动诠释了抗日联军将士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教育作用。”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委员们看到一组数据:东北抗联最多时发展到3万余人,最终牺牲者超过2万人。“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以3500万人的巨大牺牲换来的抗战胜利何其珍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黄信阳说,东北抗联革命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历程,更生动诠释了抗联将士“忠诚于党、勇赴国难、血战到底”的精神内核。
委员们一致认为,抗日战争让四万万同胞从“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这种民族觉醒是战胜侵略者的根本力量,也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中流砥柱的历史必然
考察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时,一份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布的《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复印件引发委员们的热议。宣言中“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豪言,在后续历史中得到充分印证。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当时中共满洲省委仅有几十名党员,却敢于向日本侵略者宣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刘显忠说:“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对这片土地的抗战历史有着特殊情感:“这次考察中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不止一次,但每次去都是一次洗礼,都是受教育的过程。”孙东生表示,随着近年来东北抗联的故事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在这片黑土地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们为了摆脱殖民统治、抗击侵华日军、建设新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行程中,考察团来到马迭尔宾馆。这里曾是人民政协筹备地之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的历程。从领导抗战到筹建新中国,历史一再证明,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口,中国共产党总是挺身而出,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原主席盛茂林说:“抗战时期,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抗击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各党派、各阶层力量拧成一股绳。”盛茂林表示,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委员们表示,学习抗战历史,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把“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薪火相传的现实路径
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从抗战史料研究、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宣传教育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
委员们发现,部分纪念馆对同一事件的表述不太一致,有的地方不够严谨。大家认为,史料研究就该“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建议组织党史、军史专家统一校准,既讲历史细节、更讲精神内涵,把“赵一曼遗书”背后的母爱与大爱讲清楚,把“杨靖宇胃里树皮”背后的信仰讲透彻。
“目前,哈尔滨全市共有86处不可移动抗战文物,很多尚未定级文物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倾斜、建筑构件脱落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结合当地抗战文物实际情况,建议设立国家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未定级文物抢救性修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建议,为抗战文物保护引入慈善力量。“考察过程中我询问过一些讲解员,在前方抗战的同时,后方有很多爱国人士,包括华侨华人,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孙达以陈嘉庚、马万祺等代表人物举例,抗战时期他们组织大量侨民捐款、捐物、义演、义卖。“我建议在烈士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场所设立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助力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慈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孙达说。
“‘抗日神剧’里面游击队用武功‘一刀杀十个鬼子’,容易误导青少年。”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东盛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张忠凯的担忧引发共鸣:“抗战时期我们武器落后,战士们靠血肉之躯拼杀,这种艰苦必须讲透,让孩子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今年4月27日,哈尔滨市启动了“红色遗址手绘旅游打卡地图”首发仪式暨全民红色文化探秘行动,收效很好。委员们建议,要推动抗战文化遗产所在地与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共建教育基地,进行重走抗战路精品线路的管理设计,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将红色资源作为重要研学点,让更多的青年人感受、了解、认识和受教育,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编办原副主任崔少鹏认为,要提高对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对外宣传等提案的重视。一直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围绕纪念抗日战争、铭记抗战历史等提出一些提案。委员们认为,要积极发挥政协在助力抗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陈因回忆起2019年《关于抗日战争时间应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的提案》入选全国政协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的往事:“政协委员们坚持调研,用大量史料证明东北抗联14年斗争的历史价值,不断推动‘14年抗战’成为全国共识。”这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反映出政协委员对抗战文化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人民政协在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委员们表示,保护好抗战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将持续以提案、调研等形式建言献策,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记者李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