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幸福,在细微处生长 ——全国政协“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视察综述

2025-07-21 10:53:21 来源: 我有话说
0

  让“养老”逐步迈向“享老”,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既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不便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任务。

  根据全国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工作计划,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从2021年开始,要连续五年围绕“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当前适老化改造的效果怎样?“十五五”时期适老化改造如何持续推进?在前四年专项民主监督的基础上,6月16日至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报翔率“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视察团赴上海开展视察,了解适老化改造任务完成情况,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梳理总结经验,为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打牢基础,助力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多措并举提供发展动能

  社区中央绿地周围,前来休憩放松的老年人三五结伴,络绎不绝。旁边的社区老年食堂,每天提供近百个菜品供市民选择,80%菜品价格在6元至15元之间。

  这是视察团在上海市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看到的情景。

  “年龄大了,买菜做饭耗时耗力,院子里开了老年食堂,荤素搭配、有饭有汤,很好地解决了我的用餐烦恼。”78岁的居民张大爷对视察团说。

  “这两年,上海对老年食堂的打造颇有特色。”长期关注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李国华在2023年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时,曾就“加快推进老年食堂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作发言。

  李国华表示,上海市不仅将社区老年食堂纳入“15分钟生活圈”规划,同时还融合化打造“食堂﹢”服务场景,鼓励通过智慧化手段为老年人用餐提供便利。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已累计建成405家社区老年食堂、超2000个老年助餐点,老年助餐服务能力达到日均25万客。

  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上海市大力开展适老化改造的缩影。近年来,上海在适老化改造中不断“增量”“提质”,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在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章家巷社区,餐厅、休息室、活动室一应俱全,老人们其乐融融;在徐汇区金牛花苑小区,老楼加装电梯后的便利生活让老人们赞不绝口;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人享受着“小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车”的便利服务……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是家事也是国事。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老龄化率超过22%,面对这一“银色浪潮”,适老化改造已成为托举亿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

  “十四五”以来,各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积极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在江苏苏州,通过“苏服办”App可以实现线上申请、立减直补,76家服务商为2万户家庭定制“适老方案”;浙江宁波开展适老化改造“焕新”活动,将防滑地胶、智能感应灯等适老设施送入百姓家;2021年至今,湖南省已投入资金9.75亿元用于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改造……

  “从视察情况看,适老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在多次担任视察团团长(调研组组长)的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王尔乘看来,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多项适老化改造的政策,有了这些政策持续推动,适老化改造得以快速发展。

  王尔乘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加深,对适老化改造和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希望未来能补齐短板,推动适老化产业发展。

  “适老化改造需要系统化的解题思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表示,要将适老化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过程,把城市更新行动与城市、社区及居家的适老化改造结合起来,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健全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汤涛表示,当前适老化改造还缺乏全国适用的、涵盖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各项设施和施工要求的权威标准,改造资金以政府补贴为主要来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应吸引多方社会资本参与。

  推动产品供给从有到优

  “这种移动坐便椅,白天可以作为轮椅辅助老年人出行,晚上可以将坐垫拆卸,让老年人坐着洗澡。”在上海市康复辅具养老科技创新产品体验馆,视察团实地观摩了各类适老化家居产品以及智慧养老系统。

  走进体验馆,如同走进了一个经过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后的“家”,无论是“客厅”里的智能益智产品,“厨房”和“餐厅”里智能自动升降的橱柜、适老化座椅和辅助餐具,还是“卧室”里可以监测体征和“哄睡”的智能床,都充满了安全防护的适老化细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适老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十四五”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相关政策,扩大适老化产品供给,推动产品提质创新,仅今年1月至4月适老化产品品种就新增2.87万种。

  “合适的适老化产品需要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护理需求、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已连续五年参加视察(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非常关注适老化产品的实用性。在她看来,虽然适老化产品逐年增多,但部分产品存在功能“鸡肋”、实用性差、使用说明不全等不“适老”问题。

  成平认为,适老化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安全放心、性能优良、操作方便,还要追求环保、美观、温馨,弱化“老年人”标签,使老年人既享受到优质的产品体验服务,又能得到心灵上的尊重和满足。

  “适老化产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并不能‘画等号’。”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业内需要进一步推进适老化产品的精细化创新,在制造材料、工艺水平、装备水平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解决产品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品质低等问题,使产品符合老年人认知和操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来明表示,有关部门和地方应通过政策引导、行业专项等,支持适老化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创新,增加有效供给。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党组书记张晓敏看来,适老化改造项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荐清单还缺乏弹性。他建议,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地域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充分了解老年人面临的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企业要挖掘到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开发一些功能简单实用、售价较低的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建议,探索制定面向适老化改造企业的运营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推动降本增效。

  构建老年友好消费环境

  “有这个扶手在,我心里就稳妥了!”在普陀区兰溪路21弄12号,81岁的袁奶奶对视察团说。

  袁奶奶是上海市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受益者。曾经,她被卫生间的浴缸和缺乏扶手的马桶困扰,每次使用都胆战心惊。改造后,卫生间配备L型扶手和折叠淋浴凳,马桶旁有折叠式U型扶手,洗手台也设计了抓手。

  “社区宣传适老化改造政策,孩子就做了这些改造,都非常好用,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袁奶奶的笑容灿烂如花。

  这些温暖的改变,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他们逐户走访,面对面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细则,努力让适老化改造从一纸政策变成了老年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为全市超3万户老年人的居所提供改造,绝大多数老人都享受到了政府补贴。

  尽管适老化改造的补贴项目很受欢迎,但调查显示,仍有超60%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概念模糊”,更找不到购买途径,适老化产品依然存在“不知道、不会用、不舍得”的难题。

  “推行适老化改造,首要在转变观念,提升全社会的适老化意识。”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原副主席蔡威表示,可依托多渠道、多媒体平台加强宣传适老化相关补贴政策,同时,通过配备了适老化设施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样板间,更直观地展示适老化改造带来的益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原副秘书长白少康看来,目前,适老化改造存在人才短板,专业化程度不足,直接导致老年人对于改造效果不满意,降低了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信任度。他建议,开展专业化学习培训,完善适老化改造资质认证制度和考核标准,搭建跨学科的适老化改造专业团队,精准满足老年人的改造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建议,借助大数据实现“政策找人”,让相关政策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同时,进一步简化、优化相关补贴申领流程,以减轻老年人负担。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江广平表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一字之差,关注的是老人们基本需求之外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而他们得以颐养天年的幸福,就在许多细微之处。适老化改造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打好“组合拳”,才能真正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