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成长的密码——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冠军思政课”活动侧记
“孩子,我懂你,因为我也曾经是个小个子球员!”在北京丽泽国际学校灯光闪耀的篮球场上,全国政协委员苗立杰微笑着俯下身,轻轻拥住一个不到1米6小女孩的肩膀,耐心指导她投篮。女孩用力投出篮球,虽未命中,却得到了苗立杰更大声的鼓励:“多多练习,你一定行!”
宽敞明亮的走廊里,一张蓝色乒乓球桌旁围满了“小脑袋”。清华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刘国正演示完“侧切弧线”后,向同学们发出挑战邀请。面对世界冠军,男生们虽跃跃欲试却又有些胆怯,刘国正见状笑道:“我懂你们,但今天我不教赢球的技巧,是教大家怎样在输了7次后还能第8次举起球拍。”
这两个温暖而励志的小片段,正是6月27日全国政协“冠军思政课”上的精彩瞬间。
什么是“冠军思政课”?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为何要开展这一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积极探索“体育课+思政课”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体育领域政协委员以及冠军运动员、国家队队员等体育界榜样人物作用,邀请他们走进中小学校,用体育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灵,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冠军”委员参与“冠军思政课”,这不仅仅是课堂讲授,更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的生动写照。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把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关于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意见》作为践行“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有力抓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制度化常态化、坚持资源开放共享,结合工作领域,继承特色优势,着力守正创新。一方面擦亮老品牌,办好已有20余年历史的教师节慰问、送科技下基层、卫生“三下乡”和送体育下基层4项“下基层惠民生”活动,组织广大委员助力解决民生短板;一方面开辟新赛道,积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委员科学讲堂”“科普万里行”“冠军思政课”等既暖人心、更聚同心的特色活动,帮助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更好感受科技力量、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此次活动是“冠军思政课”活动于2023年9月创设以来第4次开展。活动中,冠军运动员在“体育教学指导课”上与学生们逐一“过招”,传授动作技巧;国家队队医则在“运动健康科普课”上针对青少年肥胖、近视、脊柱侧弯等问题,带来科学的运动健身知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军(驻会)、丁学东与师生们一同感受这场独特教育活动的魅力。
苗立杰是“冠军思政课”的“资深”老师。这位入选国际篮联名人堂的中国女篮传奇人物,跟着“冠军思政课”去过贵州农村学校,也去过北京史家小学,此次来到北京丽泽国际学校,同样深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备课时,她会考虑如何让中学阶段的孩子们懂得“受挫”。她表示,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一个小小的考试失利就可能让他们崩溃。所以,她在篮球课上告诉孩子们:“篮球是一种对抗性运动,想赢对手,必须付出实打实的努力。在训练中要学会观察,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别人不好的要知道错在哪儿,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生活中也一样,要学会如何去面对、化解困难和挫折。”
作为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也参加过众多类似活动,深知中国人的乒乓球情结。除了手把手教孩子们打球,他更想讲述的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背后的精神文化,以及运动员为保持巅峰状态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那股坚韧不拔的“韧劲儿”。他告诉孩子们:“赢,大家都高兴,但是不可能一直赢,肯定会碰到挫折,要能够受挫之后再去爬坡,再去突破瓶颈。”
“冠军思政课”还迎来了几位“新老师”。中国登山队队员、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高山运动部教练蔡卿便是其中之一。
儿时的他,望着家乡四川的大山,心中充满了攀登的梦想,但那时的他并不懂山。在“冠军思政大课堂”上,蔡卿分享了自己对山的新认识:“要对山敬畏,因为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我们不能想着去征服高山,是大山接纳了我们。”
他还向同学们回顾了2020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登顶历程。原计划5月12日冲击顶峰,却因暴风雪和雪崩风险两次“下撤”。但队长的一番话激励了大家:“中国登山队从成立以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都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这一次如果完成不了,将是我们这一批登山队员一生的遗憾。”受到激励后,队员们最终在5月27日成功登顶。
作为运动健康领域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辰在课堂上分享了深化体医融合的相关实践。她提到,近十年专注运动处方库工作,在青少年脊柱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已在全国20多个地区普及,惠及上千万人。她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有多少戴眼镜,有多少小胖子,有没有脊柱侧弯……她提醒大家健康不是体检单上的数字,而是每天多走的3层楼梯,是放下手机抬头看云的10秒钟。
“冠军思政课”不仅仅是体育与思政的简单结合,更是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一次次精神的传承。
“在苗老师的罚篮游戏中,自己一开始总担心罚不进球,众目睽睽,生怕辜负了队友的信任。”一名初二的女生说,在这堂“冠军思政课”上,她学到最多的是如何调整心态。
“冠军果然不一般!我们虽败犹荣!”在和刘国正“对战”之后,一名男生对刘国正“路转粉”,“运动员走到顶尖,一定有共通之处,他失败的经历本身就是财富,很值得我们学习。”
听蔡卿讲述登山故事时,有同学目不转睛,有同学攥紧拳头,仿佛为国家登山队队员们的曲折经历捏了把汗。大家深刻体会到,梦想背后是艰辛与坚持,是生死与信念。
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仰望冠军的光环,而是了解冠军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密码。在这场特别的思政课上,冠军运动员讲的是“挫折”而非“金牌”,医生讲的是“生活习惯”而非“疾病术语”,从礼堂延伸到操场、实验室甚至食堂,老师们用最本真的故事,为孩子们点燃一盏盏明灯。
时间过得很快,“冠军思政课”接近尾声。
暮色中,风鼓起投篮小姑娘的校服衣角,仿佛扬起一面梦想的旗帜。一个“矮个子也能成冠军”的想法,在她心里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