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布局 落子发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调研综述
调研组在浙江省杭州市实地调研科技企业研发创新情况。
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一艘艘货轮正在进行繁忙的装箱作业,庞大的集装箱堆场、高耸的桥吊、往来穿梭的巨轮,勾勒出一幅高效、精准、智能的港口繁忙图景;画面中,一位穿戴智能仿生手臂的年轻人,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声;另一位穿戴仿生腿的年轻人,兴奋地向调研组成员讲述着,他如何在强脑科技智能仿生腿的帮助下重拾生活的勇气与信心,成为一名健身教练的心路历程……从宏大的外贸物流运转到关爱微小的残疾个体,调研组亲身感受到浙江创新步履不辍,以及展现出的强大改革创新活力。浙江创新活力涌现,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浙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高质量一体化布局发展重大生产力。“十五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对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将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主题,6月10日至1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带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赴浙江调研,4天4城,在梅雨连绵中深入杭州、嘉兴、宁波、温州等地,看港口、进工厂、访院所,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调研,详细了解浙江在区域经济布局、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方面的探索与成效。
集聚新动能 增强产业支撑力
沙漠与滩涂之上,太阳能面板随光而动;万家灯火的房屋中,智能家居系统精准调控;高铁与城轨飞驰间,电气设备稳定护航……这些场景背后,都有着一家叫作“正泰集团”的身影。走进正泰生产车间,调研组看到,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运行、AGV小车有序穿梭;智能管理平台大屏上,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人工智能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场景,让调研组感受到了这座起家于乐清市的“超级工厂”的生机。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告诉调研组,企业近年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至12%投入研发,目前累计获11000余项专利授权。
在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一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令委员们感到惊喜。在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乙烯罐区临时装车点,满载生物基苯的货车驶出厂区,其产品“生物基苯”的出厂流程被正式打通;在生产装置区,成群的白鹭盘旋翱翔,从航煤储罐和炼油装置顶端擦身而过……“20多年来,镇海炼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殷殷嘱托,坚定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深化无废基地实践,引领构建更高水平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绿色与科技的融合在此刻具象化了。”调研组对镇海炼化竖起大拇指。点赞的同时,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黄玉治提出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化工产业的布局,推动化工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和建设,结合煤化工来布局解决石化化工行业‘北油南运、西油东调’问题,防止低端甚至落后的化工产业向西部转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盘”。打“创新牌”,吃“改革饭”,浙江制造业一路向创新向高端:推出世界最小尺寸双工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的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以数字赋能提高供应链生产效率、缝合出“千面创意”服饰的森马集团;专注全球眼睛健康“梦工厂”的中国眼谷……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浙江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点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浙江正以数智化改造为抓手,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突破9万亿元,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
可圈可点的成绩之外,调研组对浙江寄予更多期待。“重大生产力一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能源、资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布局要着眼于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新兴产业面临重复建设,要通过比较优势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避免同质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阎京华认为,企业在技术革命浪潮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用工方式,要根据新形势储备人才,加强学习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适应新岗位的能力。
谋划新赛道 培育产业新引擎
2018年,脑机接口技术还没完全走出实验室,人们对这项前沿技术将信将疑,在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读博的韩璧丞决定带团队回国创业“落户”杭州。两年后,强脑科技正式量产智能仿生手,打破国外垄断。这让调研组感受到了“良禽择木而栖”带来的丰硕成果。
“刺拳、勾拳、踢腿、闪避”,与强脑科技等并称为杭州“六小龙”的宇树科技打造的格斗机器人,正在展厅里向调研组解锁着拳击手专业动作。从春晚转手绢到机甲格斗赛,宇树机器人的创新速度,更是让调研组感受到浙江在谋划新赛道,培育产业发展上的“浙”速度。
“六小龙”给了很多城市新启发。那么,“六小龙”为何集中式生长在了杭州?走进杭州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调研组似乎找到了答案。这里有云深处绝影X30巡检四足机器狗“哮天”与云家汪汪队群舞机器狗,有《黑神话:悟空》全球首家官方合作体验空间,还可以与宇树人形机器人“共舞”……堪比未来科技“梦工厂”,AI消费嘉年华方兴未艾。
养“六千条锦鲤”才出“六小龙”。调研组认为,杭州“六小龙”背后是“耐心政府”的支持,杭州正是通过不断开放细分领域的场景机会,不仅为大企业提供了技术落地的舞台,更为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成长的土壤,让创新真正扎根城市。“浙江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机制方面做得很好,在研发中试企业孵化等方面予以政策资金支持,为未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戴东昌表示。
这一点,调研组在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得到了印证。“耐心资本”是未来产业投入增长的关键一环,也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不可或缺的要素。调研组了解到,为助力科创产业迭代升级,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打造“1﹢2﹢50﹢N”科技金融专营体系,配套专属授信模型与特色信贷产品,推动相关贷款突破4800亿元、服务客户1.4万余户,总量稳居同业双第一。其建设完善“一个支撑”、深化推进“两个融合”、持续推动“三个转变”的战略举措,更是受到调研组点赞,“强化金融赋能,精准滴灌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2024年,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突破5700亿元,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宁波、嘉兴等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重大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的运行效率。浙江锚定的“小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形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个,规模超百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5个以上。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凡表示,“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浙江的创新速度。结合‘十五五’规划,应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马珺则表示,应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强化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市场配置有机统一。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健全产业布局、产业协同、产业转移机制,完善政策、科技、人才、金融体系支持。
打造新格局 构筑产业“一盘棋”
走进位于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特色展厅内一款智能电动床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除了可以自动升降、按摩之外,还借助内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构建了一套智慧睡眠系统,能够监测心率、呼吸率、鼾声等生命体征数据。这款“数字化睡眠”产品背后,是一次“产创融合”的典型实践——原本生产普通电动床的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萌生出将健康大数据加入家居产品的创意,研究院方面协助产品落地。
像创可贴一样贴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心电贴”,比市面上尺寸更小、集成度更高的无线耳机,能够“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血糖监测器件……在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展厅里,调研组同样领略了无数神奇的“黑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链式聚合,让产学研协同释放新功能。”走访中,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城感叹道。清华“脑袋”加上企业“双足”,科学家和企业家联手打通了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这些研究院带头吹响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号角。
“窥一隅而知全貌”。近年来,浙江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改革。与此同时,浙江民营企业的活力正在与上海科创资源、江苏制造优势、安徽创新后发优势等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协同格局,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重大生产力布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行走于浙江,调研组成员看到了浙江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特别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布局未来产业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样也提出了思考:“要结合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战略统筹和顶层设计,离不开‘四大战略’的扎实推进与相互促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易会满表示。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赵争平则建议,“重大生产力的布局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在全国‘一盘棋’的视野下,对重大生产布局进行宏观引导和统筹布局;要注意促进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发展;要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
“总之,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及未来发展而实施的战略性举措,是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水平开放的内在需要。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将重大生产力布局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要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研组表示。(文/图 人民政协报记者 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