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更多孩子“上好学”、看病省钱又省心、养老更“普惠”……近日,《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发布,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点亮了老百姓的小日子。
民之关切,也是常委和委员们心之所系。在6月2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大家聚焦就业、养老、托育等民生重点问题建言献策。
保障安居乐业
从限购政策取消调减、首付比例降低到房贷利率下调,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让老百姓的安居梦不再遥远。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冯正霖常委认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关键在政策、制度、结构、产品和机制“五个创新”。要做好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房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赵静常委认为,随着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她建议,可以有序推进实施商品房现房销售制度,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分步推进现房销售改革。既防范商品住房的建设风险和交付风险,又减少纠纷,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吉尔拉·衣沙木丁常委建议,要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科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有力推动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加快改革房地产融资方式,强化数字赋能,加强房地产领域信息化建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常委和委员们认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李世杰常委建议,稳定和扩大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制定“就业导向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创造新岗位的企业,提供专项奖励。
促就业、稳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至关重要。如何更好地保障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也是常委和委员们关心的焦点。
针对实际工作中,新就业群体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比例较低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增效,打破新业态劳动者参保的限制,将相关群体纳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范畴。”李文章常委说。
“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劳务派遣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主体。”马建堂常委着眼于“三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他建议,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灵活用工人员的参保方式、打通劳务派遣工上升通道、加强维权服务工作、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氛围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三工”人员就业获得感。
聚焦“一老一小”
“一老”情牵“夕阳”,“一小”承载“朝阳”。“朝夕美好”关乎百姓福祉。
做好“一老一小”工作事关长远。常委和委员们认为,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让老年人乐享晚年,让年轻人愿生能养,对于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张光奇常委认为要抓住两个字:一方面聚焦“实”字,做到假期有保障、就业有托底、歧视有处罚,推动实现父母“实休”、离岗“实补”、权益“实保”;另一方面聚焦“全”字,打造覆盖“婴幼—职场—养老”的全周期友好型服务圈,加强托育养老一体化建设,重视职场性别平等与新就业社保接续,促进城市更新与银发经济双向赋能。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廖长江常委看来,现行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策普遍向二孩、三孩家庭倾斜,一孩家庭享受不到政策优惠,他建议,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提供明确指引,一视同仁地将一孩家庭纳入各项补贴范围。同时,规范生育休假制度,完善成本共担机制,推动职育平衡,并加强个人价值观导向的生育辅导,提振生育信心。
“推进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一体化发展,可有效减轻家庭养育教育负担。”张宽寿常委认为,应加强学前教育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0—6岁连贯学前教育体系。明确托育职能统一由教育部门主管。强化政策支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形成普惠托育服务价格,探索实施“补人头”为主的托幼券制度,减轻家庭养育教育成本。
如何让“养老”变“享老”,守护最美“夕阳红”?
常委和委员们认为,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唐承沛常委建议,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黄宇光常委建议盘活基层医疗资源、促进医养融合发展,完善“老老人”的医养保障体系建设;王俊常委建议加强对居家养老的指导规范;陈军常委认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养老体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改革的千头万绪,无外乎“人”。会场内外,热烈的讨论中,彰显着民生的温度和委员为民尽责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