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人工智能+X”的未来发展方程式——全国政协第十二场委员科学讲堂小记

2025-07-08 14:57:33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朱诗秋我有话说
0

  当前,基础底座大模型角逐赛不断加速。Deepseek在全球率先开启低算力、高效能开源发展路线,OpenAI的o3、马斯克xAI公司的Grok3、谷歌推出的Gemini2.5等新模型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更好更快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

  5月30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在全国政协礼堂,以“人工智能发展及人才培养”为题,从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历程讲起,谈到未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带领观众深度解读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与人文内核。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东峰、蒋作君、朱永新,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有关人员、科技工作者、师生代表等700余人参加。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红利与挑战

  很多人在听到人工智能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想到的都是像电影《流浪地球》中的MOSS智能机器,混淆了强大的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这两个概念。周志华通过例子向大家解释道,“比如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可以代替人类一切工作,但必须接受人的指令才能工作,这时候仍然是弱人工智能。但另外一个程序,什么都做不了,只会哭,即使人下指令不要哭也不会听从,这时候就是强人工智能。前者是在造工具,后者是在造生命。当前,主流人工智能学界研究目标为前者。”

  如果说做饭需要食材、灶火、厨艺,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就需要数据、算力、算法,而狭义的人工智能学科重点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这一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2016年阿尔法狗与人类棋手的围棋大战,让大众对人工智能有了广泛认知。人们误以为人工智能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其学术源头可追溯至更早。

  “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仅比计算机学科晚20年。”周志华回顾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历程,自人工智能学科诞生后,如果以主流人工智能学界关注重点划分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至60年代中后期的“推理期”、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知识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学习期”。今天,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掀起“热潮”。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同时突出应用导向,新技术正不断向具体应用场景纵深渗透。

  周志华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础研究,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大模型的发展及应用中的烦恼,有着深刻感受。Deepseek、ChatGPT、Sora等大模型产物并非单项技术,而是融入了过去二十多年机器学习领域研究成果的多项技术联合体。周志华告诉大家“人工智能就像电力,迟早会‘赋能’所有行业。业界应该努力‘压榨’大模型路线的技术红利。”

  “另一方面,大模型并不是所有任务的最佳解决方案。”周志华强调,“正如机器学习中‘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所揭示的,没有一个模型算法是包打天下的。大模型在资源富集、高频任务中优势显著,但在小资源、低频长尾任务中,其表现并未优于小模型。”

  此外,大模型还存在着可信可靠的问题。周志华向大家说了几个有趣的案例。“如果你问大模型9.11和9.9哪个数字大?许多大模型会告诉你是9.11,因为小数点后第一位1比9大。”像一些大模型这样一本正经但在胡说八道的回答,惹得在座观众哄堂大笑。

  根基在人才培养

  “当前人工智能核心的机器学习技术只能给出‘概率近似正确’的东西,不能保证绝对正确,人工智能仅能作为我们工作的辅助工具”,周志华告诉大家。“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需要学界努力尝试各种新路线的探索,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力。”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只有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才能加快实现我国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想要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那么就先要搞清楚人工智能人才分为几个类型。周志华介绍道,“第一类是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专注于人工智能本身、瞄准源头创新;第二类是‘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既懂一些人工智能技术,也懂其他领域的知识;第三类是‘X+人工智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本专业的工作研究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高校如何培养相关人才?周志华给出了建议,“这三类人才需采用不同的培养路径。第一类需构建覆盖数学、编程等核心课程的本研贯通培养体系,培养成长时间比较长;第二类不必像第一类那样深入钻研数学和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但需了解一些常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思想、能够适当地结合到自己的领域工作中;第三类主要是在学好X专业的同时,掌握如何使用一些现成的人工智能工具、了解应该在什么情景下使用。”

  讲座尾声,周志华对未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满怀期待,他相信在全社会的合力推动下,将加速推进教育变革创新,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引领其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与周志华展开互动交流。

  “周教授您好,我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学界和产业界担任了不同的角色,但目前新出现的应用型的现象级产品都来自产业界,您如何看待学界和产业界的关系?”

  “周校长您好,我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现人工智能赋能?”

  “用大量的CT数据训练大模型应用在临床诊断,这条路子是否可以走通?”

  ……

  面对听众在学习、工作实际中关注的问题,周志华一一深入解答,引发场内强烈共鸣。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为全面客观了解,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科学、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开创新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