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三江汇流处 规则融通时——全国政协“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25-07-08 14:56:04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史慧玲 焦 晴我有话说
0

  三江汇流、八口入海。在浪潮奔涌的珠江岸边,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蓬勃生长。

  高铁14分钟跨越深港,横琴口岸最快20秒通关,港珠澳大桥实现三地一桥通……近年来,粤港澳三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大湾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战略定位,同心勠力,锐意进取。

  怎样促进大湾区更加充分融合,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要求,真正做到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6月13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协商议政,10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言,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带队到广东开展专题调研,港澳台侨委员会调研组到香港、澳门进行专题调研,邀请30余位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开展自主调研,组织政协委员在委员履职平台进行网络议政。全国港澳研究会、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深圳市政协等3家单位开展了同主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求同存异,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是粤港澳大湾区独有的特点,也是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难点。

  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认为,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战略定位作为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的根本遵循,积极破解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根本性问题,将“两制”之异转化为“两制”之利。他建议,要完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推动高水平互联互通;着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强化成功经验的示范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邓中华认为,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过程中,要解决好谁对接谁的问题。他建议,应该本着“谁更先进更高效更管用,就对标谁”的原则,通过粤港澳三地协同推进的方式,不断破除大湾区内部制度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粤港澳三地在行政权限、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管理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是大湾区融合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心的发言聚焦深化综合改革授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她建议将深圳综合改革授权清单复制推广到大湾区内地九市,赋予大湾区内地九市更多的改革权限。

  全国政协委员、李伟斌律师行首席合伙人李伟斌建议要进一步扩大“港资港法”的适用范围。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适时将港资、澳资企业选择合同适用香港、澳门法律的范围从深圳、珠海进一步扩大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域。

  互联互通,聚焦重大平台建设

  聚焦重大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发展新空间,坚定不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强有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已成为三地各界共识。

  前海作为港资金融机构进入内地“第一站”,是特区中的特区,前沿中的前沿,也是多位委员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提出,推动前海、河套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已成为强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突破口。她建议,要优化跨境人才服务;便利科研货物跨境流动;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提升投资、贸易、医疗等便利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建议拓展金融互联互通空间,提升完善和优化“跨境理财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额度,扩容合资格投资产品。

  驻港央企熟悉香港环境,具有多业态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大湾区产业发展和市场互联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祥明认为,央企要发挥多业态资源整合能力,通过产品集成加模式创新,释放规模效应,推动制度创新。

  人文交融,打造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

  人文融合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逐渐形成。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港澳青年“北上创业”,内地英才“南下”寻梦已成为常态。如何让高质量人才在湾区更为便捷地工作生活?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王新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惠贞建议在港澳建设“国际人才离岸创新基地”,允许境外人才在不跨境的情况下为内地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其科研成果在内地转化可享受税收优惠。举办“大湾区国际人才峰会”,宣传人才政策,设置“人才项目对接会”、“创业大赛”等环节,多形式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宏伟建议要加强优势互补、资源协同,实现共赢发展。《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山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在大湾区内形成合力,共赢发展。

  就近医疗、教育保障、民生设施……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要素在大湾区逐步衔接,越发便利。“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是大湾区居民的直观感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副行长叶兆佳建议,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以便利澳门居民宜居宜业为目标,推出更多政策举措。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构建促进澳门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不断提升琴澳同城化体验。总结“澳门新街坊”项目内趋同澳门的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各项公共服务试点的政策经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与会委员们表示,依托这片大海,有底气、有信心,找到新机遇,创造新成绩。日新月异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的壮丽图景已经展开。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