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纵深推进“双碳”目标

2025-04-14 17:03:45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潘碧灵我有话说
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亟须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瓶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生态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向纵深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纵深推进

  聚焦政策引领,加强“双碳”目标下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置于优先位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并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这一政策框架与《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呼应,强调通过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协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比如,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为绿色技术研发提供市场化激励机制,形成了突出政策效应。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地区完成1.3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印证了政策引导下传统产业转型的实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这一顶层设计,不仅强化了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更通过“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等重大工程布局,为技术突破提供了规模化应用场景,使其后续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聚焦技术突破,强化在绿色低碳核心领域的攻关。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低碳化。制造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其转型升级成为关键。传统产业需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改造,这一理念在食品制造业中得到实践。比如,舍得酒业运用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将质量追溯效率提升40%以上;国机集团提出的“数字化工厂示范应用”,则推动装备制造业能耗降低15%—20%;等等。二是新能源技术创新迭代加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这一目标依赖光伏、风电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当前,江苏省通过建设“双碳”科创服务平台,实现建筑碳排放核算误差率低于5%,为新能源并网消纳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引入碳捕集技术,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强度下降12%,凸显技术创新的减排潜力。三是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升级。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深水区难题,生态环境部建立“季会商、月调度”机制,推动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技术迭代。2024年地级市PM2.5浓度下降2.7%,印证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有效性。此外,荒漠化防治中应用的生态修复机器人、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使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也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实践。

  聚焦产业重构,助力科技创新驱动全链条绿色转型。一是传统产业高端化突围。现阶段,我国传统产业正从“末端治理”向“过程控碳”逐渐转变。例如,传化集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碳排放降低18%,香江集团与数字平台合作开发的智能仓储系统减少物流能耗25%。尤其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5.5亿吨产能,更是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绑定,为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打造了实践标杆。二是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这背后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快充技术突破15分钟充电80%等硬核创新。此外,数字产业集群的研发叠加效应也逐渐显现,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覆盖AI能效管理、碳资产交易的产业链。三是绿色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自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后,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加速,区块链技术使碳资产确权效率提升70%。同时,科技部推动的“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生态链,为氢能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项目撬动了社会资本超万亿元,金融和科技政策叠加效应明显。

  面向未来,要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绿色发展动能

  当前,尽管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部分绿色技术尚未突破关键瓶颈,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制约推广,等等。新征程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一方面,深化关键技术攻关与创新链协同。要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布局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建立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针对碳捕集、可再生能源存储等关键环节,集中资源突破瓶颈问题,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要完善技术转化与产业化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通过梯度培育模式筛选潜力项目,缩短技术市场化周期;依托“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布局,加速创新成果向产业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另一方面,推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产业转型。要加速清洁能源替代进程。推进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建设,强化电网智能化改造以提升消纳能力;发展绿氢制备与储运技术,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多元化应用。同步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化改造,保障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协同。要构建低碳产业生态。在工业领域推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数字化升级等手段降低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强化化工、冶金等行业绿色工艺研发,推动循环经济模式与产业耦合发展。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已从单点突破进入系统重构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勾勒的蓝图,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进入系统集成、全面发力新阶段。从钙钛矿光伏的效率跃升到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崛起,从碳市场的规则创新到零碳园区的模式输出,科技创新正在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只有坚持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才能将政府工作报告的“施工图”转化为美丽中国的“实景画”,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