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让全民健身之潮涌动

2025-04-14 16:36:5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朱瑷我有话说
0

  清晨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缓缓升起,一群身着统一服饰的健身人群正沿着5公里智能步道慢跑,沿途的电子桩实时播报:“您已消耗286千卡,相当于一碗炸酱面的热量。”放眼望去,公园里八段锦、体操等运动也在火热进行着……这是中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末梢,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对包括全民健身在内的体育领域若干重大关系和基本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部署。

  3月28日,全国政协召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远程协商会,在全国政协机关设置主会场,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南门、天津市开华道15号运动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法治广场、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全民健身中心设视频连线点,部分政协委员、专家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如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线上线下深入协商,凝聚智慧与共识。

  为筹备好此次会议,今年1月上旬,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到天津全民健身中心改造项目、基层体育场地、社区运动中心等单位调研;3月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设主题议政群,体育界和各界别关注全民健身的委员们围绕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前期深入、细致的准备,为会议取得的良好效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健全群众健身服务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群众体育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在惠民生、促消费中作用显著。但当前在相关建设与发展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健身设施不足与运动消费贵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群众健身热情的释放。

  健身消费领域,体育设施建设存在两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张勇指出,一方面,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初级设施匮乏。城市中,许多社区周边缺乏基础的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居民想要进行日常运动,往往需要前往较远的大型体育场馆,这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参与运动的便利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聚焦特色运动项目设置的中高端专业设施提高了消费门槛。此类设施不仅建设成本高,运营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导致收费昂贵,普通群众难以承受,不利于拓宽服务群体。

  以天津市开华道15号综合性运动场馆为例,通过改建老旧厂房打造中高级体育综合体,每天吸引众多人前来运动,场馆面积大、设施齐全。基于此,改建老旧厂房等打造中高级体育综合体是盘活资产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可探索多样化的运营模式,在带动商业化运营的同时,真正提升体育消费水平,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中高端体育设施带来的运动体验。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表示,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相互赋能、联动发展欠佳。当前,社区层面的运动健身中心数量不足,居民在社区内难以找到合适的运动场所,只能前往较远的商业健身场所,这不仅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也降低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在全国城乡社区兴建运动健身中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化解经费保障难题,确保健身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更多体育企业服务下沉社区,如给予税收减免、场地租赁补贴等,吸引企业在社区开设门店,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包括健身指导、运动器材销售与租赁等,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要求,让体育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赛事同样潜力巨大。

  在贵州省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排球等赛事活动正在热烈进行,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现场与主会场视频连线。贵州省榕江县的“村超”、台江县的“村BA”等基层赛事,不仅推动当地体育运动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张光奇认为,这些活动的火爆出圈得益于良好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文体旅融合带动经济发展,应立足区域特色,深挖红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资源。例如,在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地区,可举办红色马拉松、红色定向越野等主题赛事,让群众在运动中感受红色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如摔跤、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事,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推动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形成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行业协会负责赛事组织与指导,民间组织协助宣传与推广,丰富群众体育运动形式并加强创新,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不过,群众体育赛事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机制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指出,赛事整体供给不足,配套运营体系不健全、水平低,赛事氛围不够浓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大群众体育赛事向市场和社会的开放力度,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格局。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赛事运营,提供专业的赛事策划、组织与执行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如志愿者团队、体育爱好者组织等参与赛事服务与推广。打造标准化、数字化赛事运营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赛事报名、赛程安排、成绩统计等环节的高效管理,提高赛事运营质量;政府协调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制作赛事专题节目、短视频等,提升赛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营造浓厚的赛事氛围。

  激活群众健身热情,需解决体育设施建设两极问题,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挖掘群众体育赛事潜力,完善赛事运营体系。只有这样,方能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好发展,让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喊你来减肥”话题一度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榜,引起全民热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于体重和健康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然而,当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与健康融合的进程中,面临着数据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利用等问题,体育、医疗、医保不同部门间数据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协同效应,无法为民众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健身健康服务。在此背景下,探索全民健身和健康数据采集的公众参与机制,整合体育、医疗、医保等跨部门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标准的“全民健身和健康数据平台”,定向推动个性化健身方案,推动健身与健康融合发展,成为解决当下困境的重要路径。

  科技的发展也为健身与健康融合注入了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通过视频连线,以上海市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背景,向大家展示身后的智能设备与器材,分享上海积极推动“科技+体育”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面对当前全民健身数据在收集、分析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陶璐娜提议,借助智能设备广泛采集全民健身数据,并结合城市地理、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关联动态数据,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建立运动健康电子档案,帮助用户识别潜在健康风险,提供精准的健康评估以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全民健身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中国不断开创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一切努力都是让健康这个“1”更加坚实。

  “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力争通过3年时间,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显著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表示,让运动干预健康,成为“处方药”的实践,当前正在各地生动上演。

  在北京协和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康复医师正在用超声血流监测仪为马拉松爱好者做评估并设计训练方案;在上海华山医院康复科的共享屏幕上,跳动着徐汇区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干预数据曲线……通过医院健康中心、社区体卫融合服务站等,可以让运动处方像药品一样精准量化。

  然而,“功能定位不明确、医疗标准不统一、盈利模式不清晰、科学性不受认可”,厉彦虎指出,运动干预门诊未形成统一的诊疗规范和资格认定,导致治疗和评价水平提升缓慢。

  对此,他建议,加快建立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分级诊疗模式,以综合性医院为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触角;尽快制定运动干预新学科的建设和从业标准,培养体卫复合型人才、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推广江浙沪等地经验,将运动干预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厉彦虎表示,从科研到应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必不可少。

  “我觉得要更加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康复运动。”全国政协委员王传喜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视频连线里的他,正站在村中心法治广场的健身器材旁,介绍到:“农村中老年人的脑梗死、肌无力等各类疾病越来越多,农民患者出院后,缺少康复运动器材和运动指导。村卫生室配备相应的公益性康复运动器材,乡村医生提供指导;乡镇卫生院提供康复技术支持。”将体卫融合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不仅能满足特殊群体的健身需求,更能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引领全民参与健身风尚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全民健身正迎来全新变革。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拥有百万粉丝量的“网红博主”——春健慢跑俱乐部创始人石春健,在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深耕10余年。她在各大网络平台累计发布2300余条短视频、开展300场次直播,致力于传播科学跑步知识,受众触达千万人。在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石春健与现场参会人员围绕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深度互动,营造全民参与的科学健身社会氛围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由体育总局牵头,联合卫健、宣传等部门建立权威短视频科普平台,重点开发“正能量短剧”等内容,大力推广超慢跑、八段锦等适合大众的健身方法;同时,着力提高社区健身设施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打造专业且极具吸引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体育,不仅关乎身体素质的提升,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军政基础系军事体育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副教授祝林芳感慨道:“每一次的身份转变都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伟大的体育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从广大青少年抓起至关重要。祝林芳结合自身参与“送体育下基层”“冠军思政课”的经历,提出了一系列细致建议:推进“思政+技能”融合式的体育教育,实现技能与思想双体验,达成体育与德育双收获;开展“亲子运动打卡计划”等家庭式互动活动,推动体育走进客厅、阳台、小区;引导专业力量参与校外课后体育培训,使其规范化;积极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加强国际体育交流。

  体育精神的传承,在体育文化作品中也得以彰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随着电影《热辣滚烫》的爆火,拳击运动吸引了无数粉丝,在体育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体育精神影响着大众,激发了观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或精品奖励鼓励创作;让体育精神融入人生故事,拓宽题材赛道;探索体育题材与家庭、喜剧等多元类型的融合;鼓励影视作品与体育场馆、户外运动目的地联动,与运动装备、体验课程联动,激发市场活力。

  从直播指导健身,到体教融合的实践,再到深入人心的体育精神传承,全社会的健身氛围越来越浓烈,全民健身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北京奥森公园的智能步道到贵州村超的红土球场,从上海社区的健康中心到山东农村的健身广场,中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正打破时空边界。这里只有社区的运动积分、家庭的运动互动、老人手机里的极简预约界面——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编织成健康中国最生动的注脚。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