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我是高二学生,我想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请帮我简单梳理一下。”
“请结合当前存在的热点问题给我写一篇一万字左右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
……
今天,只要你在DeepSeek、文小言之类的人工智能软件中输入你想要了解的问题,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份看起来很全面的答案。
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
而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小到一个知识点的获取、完成一篇学术作业,大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数字化的趋势,甚至关乎教育强国的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个问题也成为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很多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顺应时代,拥抱AI
“教育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过不了数字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沈志华委员的发言掷地有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与AI相关。他表示:“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DeepSeek横空出世,震惊了国人和世界,社会各行各业再次感受到了AI带来的冲击。”全国政协常委黄震意识到,教育将面临一场大变局。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要让教育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表示,在教育领域,AI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引领创新探索不断涌现。
委员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构教育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模式,其影响已远超单纯的技术工具属性。
“DeepSeek适逢其时,在当下的最大价值之一是给予变革窗口期以明确的方向感和普惠的演练场。”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表示,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将以与教师平行存在的一种新力量,逐步深度介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知识传授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讨论中,很多委员认为,人工智能是助力科教兴国的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以突破时空与维度限制,以更直观有趣的形式呈现学科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凌俊杰认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科普教育,让青少年会用人工智能,善用人工智能,进而掌握人工智能,开发人工智能。
和凌俊杰一样,全国政协委员万师强也高度肯定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人工智能将会使教育过程简便化、程序化、系统化和高效化,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更系统的新知识。”同时,万师强指出,人工智能也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来自高校的全国政协委员,樊春海有着很深的感受。“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教育是数字时代教育革新的必然选择,也是重构人才培养范式的历史性机遇。”在樊春海看来,我们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来推动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他建议在大学教育中要尽快、尽早地拥抱AI,合理合法使用AI,重点培养学生驾驭AI的元能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怎么学、怎么教
毫无疑问,当前AI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
“未来已来,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大变局,学生应该怎样学?老师应该怎样教?学校应该怎样办?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教育必须变革去迎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黄震的话道出了委员们的心声。
适应AI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要着手构建相应课程教材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共识。
“推进教育数字化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领域方方面面工作的改变,要关注数字化时代新的技术、方法、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多方面改变。”全国政协委员汪劲松提出,教育数字化要围绕学生、教师、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等核心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来开展。他建议,推进教育数字化不能“一窝蜂”“一刀切”,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把握好数字化教育信息的安全性。
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褚良银看来,要统筹考虑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数字化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系统的方案将很难高效推进,要明晰教育数字化的定义和改革的目的、不同教育阶段该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等问题。”
讨论中,委员们一致认为,教育的本质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当人工智能能够轻松解答标准化问题时,教育更应当培养那些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本领,如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态度、对事物意义的追问、对美的感知等。”正如黄震所说,“教育变革必须还原其本源,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在于对学生的唤醒、激励和鼓舞,让学生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辨。”
不可否认,知识获取途径的改变,冲击了传统知识的权威和教师的传统地位。AI时代,教师要如何适应并做出适当的角色转变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获得知识,教师的角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将人工智能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让老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在发言时指出,要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实现突破,但不能唯技术。在戴立益看来,数字是冰冷的,但教育是温情的。
在很多委员看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还包括能够助力因材施教。
全国政协委员卫炳江,是香港浸会大学校长。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学生的基础和底子不同,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很难每个都照顾到,人工智能类软件的发展可以助力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将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见教学方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倪闽景认为。
我们都知道,“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而非取代眼睛本身。”
改变势在必行。
“人工智能将在学习与教学模式、教学与管理效率、学生个性化体验、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带来教育形态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跃升,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吴德伟表示,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教育数字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怎么管、怎么用
“用AI写作业是帮手还是枪手?”
“如何用AI赋能教育?”……
高校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论文写作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周黎安在小组讨论时表达了他的忧虑。
和周黎安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也看到了大模型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潜在风险。“可开发检测工具,识别论文或作业中是否使用了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姜耀东建议。
面对AI,到底用不用、用多少和怎么用?委员们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黄晓娟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DeepSeek,但是学生们绝对不能把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完全交给AI,还是要有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黄晓娟说。
以数字化实现教育的“数智”和“数治”,也使得一些教育的基本理念被弱化,一些弊端很容易被忽视。
“要鼓励青少年在老师家长指导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避免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使用,有关应用应该开发青少年专用模式,以引导学习为目标,杜绝简单内容输出,避免误用滥用。”全国政协委员陈天石建议。
应该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应用方兴未艾,带来机遇的同时,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在全国政协委员任清华看来,AI时代,既要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又要积极应对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是对目前教育方式的挑战,更有对教育公平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和校际差等方面,要引发足够的重视。”任清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王笃波在发言时也提出,人工智能的不当应用会带来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他建议,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纳入教育法规体系,同时要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南,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操作框架,让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发展更加安全科学。
很多家长也有着他们的担心:尽管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提高学习效率,但会不会影响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贺晗用“人工智能依赖症”来形容人工智能给思考能力带来的挑战。“我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规范指南,明确不同学龄阶段可使用人工智能的类型和程度,进一步加强监管与伦理审查,对涉及未成年人人工智能应用,建立严格审查机制。”他还建议,鼓励引导科技企业开发有益青少年发展的人工智能应用,为市场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产品选择。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过度依赖风险,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也建议,推进监管治理,建立涵盖技术研发、内容生成、教学应用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同时,他建议,建立长效发展保障机制,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白皮书与伦理指南。
事实上,中小学早已身处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之中。2023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意见》,并公布了全国首批100所AI教育试点学校名单,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讨论仍将继续,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也无法一蹴而就。
AI与教育相遇,
如星辰与大海的拥抱,
算法化作智慧的桥梁,
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梦想……
这是记者请DeepSeek用人工智能和教育两个关键词作的一首小诗。
人工智能与教育携手,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