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凝聚公益慈善力量擘画社会幸福蓝图——全国政协“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党外委员专题视察暨重点提案督办综述

2024-11-11 15:34: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图:本报记者 赵莹莹我有话说
0

  视察团一行走进常熟慈善文化园,聆听“善美常熟”的慈善故事。

  视察团走进盐城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在物资储备仓库了解相关情况。

  心,至慈;行,至善。慈善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善好施、扶弱济困……构成了传统的慈善生活图景,更深深植根于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实践中,源源不断地传递着爱与希望。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慈善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质量做好慈善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如何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以善行义举传递爱的力量,成为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与之相关的多件提案被确定为2024年度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10月14日至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江苏,深入盐城、南通、苏州的慈善组织、福利院、康复机构、学校、医院、城乡社区,围绕“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开展专题视察,同时开展重点提案督办。

  短短5日,视察团一行全面了解江苏省高质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相关工作情况和经验做法,共同探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围绕相关提案所提意见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切实推动提案办出高质量、办出好成效。

  ■ “救”在身边 守护你我

  又是一年清秋至,又是一秋桂花香。万物四季更迭,总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

  10月14日,视察团一行来到盐城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在参观应急救援队物资装备库、物资储备仓库以及养老照护培训教室后,现场开展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双手重叠,十指紧扣,掌心微翘,确保双臂垂直按压,注意节奏与力度。”实际操作中,救护培训师使用人体模型,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要领,并一步步演示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的使用方法。

  看到电子显示屏上的生命体征一点点恢复正常,委员们不禁感慨:“日常生活中,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身边人的深情守护。”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盐城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地方性法规。”据盐城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胥晨霞介绍,2023年9月起,《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正式施行。决定全文共11项条款,明确了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工作、运行经费保障、宣传培训等事项,着力解决“不能救、不会救、不敢救”的问题。

  目前,盐城各类公共场所接入的AED,主要分布于学校、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运动馆、大型商场等场所。醒目的红色外壳不仅让AED设备在紧急时刻极易被发现,更象征着“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落在实处。

  “促进AED的科学布设、使用培训、常态管护等,能在‘黄金四分钟’内为患者带来生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党委书记孙达曾通过提案建议推动AED大面积普及与救助联动,得到有关部委高度重视。1年多来,AED的推广普及呈上升态势。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布局急救设施、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技能,既任重道远,也是当务之急。

  “与过往相比,我国社会整体急救设施和急救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经过急救规范化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人依旧少之又少。”鉴于一些人的急救能力还停留在“掐人中”的知识和手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孙达将去年的提案加以丰富深化,建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活动,鼓励社会急救力量深入基层普及急救知识、教授急救技能,培养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胥晨霞向视察团介绍说,盐城市红十字会系统由爱心志愿者组建了应急救援队。平日里,队员们深入街道社区,宣传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等应急救护知识,讲解AED的使用方法,增强人们的急救技能和意识。

  “提升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孙达表示,要面向更广大的人群,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让急救培训从“选修”成为“必修”,让更多人“学得精、用得准、做得对”。

  学急救、会急救,打通应急救护“最初一公里”,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桥看来,从推广使用AED这个“小切口”,到全民应急救护能力的推广普及,应急慈善作为慈善力量协助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应急举措,不仅需要在关键时刻快速响应,还要久久为功,打造常态化应急响应机制,这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不断推动社会应急生态的发展与完善。

  ■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20多年来,盐城市儿童福利院成了吴春梅的第二个家。在护理员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岗位上,她将满腔的亲情和母爱倾注于孩子们心田。

  视察团走访当天,吴春梅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福利院,细心检查孩子们的生活环境,确保房间整洁、安全。面对脑瘫、智障等重病患儿,护理员们都是最耐心的“妈妈”,从穿衣喂饭到统感训练,用心用情做好陪伴的每一个细节。

  左手固定好鞋子模型,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鞋带,尝试着穿进一个个孔洞,教室里,8岁的烁烁和小伙伴们围坐在桌子边,通过穿鞋带的动作锻炼双手协调能力。

  吴春梅清楚地记得,烁烁刚入院时身体情况很差,被紧急送往南京儿童医院抢救治疗。如今,得益于系统的训练,患有脑瘫的烁烁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那些温暖的微笑,是他成长过程中最明亮的灯塔。

  日常生活护理、医疗服务、康复训练、精神关爱、特殊教育……年复一年,缘于“妈妈”们的无私付出,儿童福利院俨然成为“幸福加油站”,受到创伤的孩子在这里修复脆弱的心灵,丰满羽翼,或走向社会,或在福利院长大成人。

  行走在宽敞明亮的生活学习区、详细问询孩子们的日常康复情况,委员们了解到,在保证院内儿童得到悉心照料的基础上,盐城市儿童福利院携手与之相邻的德馨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积极推进优质康复技术资源向社会延伸,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2023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放眼江苏,全省儿童福利机构100%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100%设立特殊教育学校,面向机构外特殊儿童提供入户筛查、康复治疗、喘息照护等拓展性服务。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张春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针对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逐步拓展制度覆盖面,确保像烁烁这样的困难儿童通过社会救助得到兜底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已解决了“有”与“没有”的问题,正在追求“好”与“更好”。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启芳认为,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救助需求与慈善供给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共享和匹配,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政策衔接、资源统筹,形成社会救助合力。

  “从长远来看,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张春生认为,一方面,要实现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政策的衔接,强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与慈善帮扶政策的整合;另一方面,要按照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物质与服务相结合的要求,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围增效”。

  刘启芳进一步表示,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创新,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从群众多元需求出发,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和发展。

  ■ 慈善文化处处生花

  悠久、灿烂的慈善文化蕴含的优良美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精神滋养。

  10月17日,视察团一行来到有着“江南福地”之称的常熟,感受江南圣贤言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慈善理念,听取“近代慈善第一人”张謇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善行义举。

  在这里,委员们深切感到,慈善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又有鲜活的生活魅力与时尚风采。

  走进常熟市报慈小学,常熟市慈善总会联合市教育局于2020年推进的“慈善文化进校园”3年行动计划,而今已结出丰硕成果。慈善读物心得征文活动、志愿服务、爱心义卖……孩子们不仅时常读慈善、写慈善,更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行好事、做慈善,校园里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善美少年”“孝心少年”,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发现和理解善意,感恩并实践善行,树立懂得感恩的精神品格,养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行动的生活方式。”徜徉于校园内,常熟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达道出了积极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初衷。

  行至慈善文化园,看到巨幅汉白玉墙面上雕刻的常熟历史上的慈善人物故事,漫步于园内的“慈善传承区”“项目展示区”“善语长廊区”,常熟慈善的“前世今生”让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家义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慈善文化以系列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常熟城乡大地,提升了“处处有善”的城市内涵,同时也以更加丰富的有形载体,在厚植慈善文化的同时让“因善而美”日渐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传承与发扬慈善文化,大力推进公益慈善事业,能够在精神层面凝聚社会共识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引导向上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中催生和谐、互助、共享、友善等正向社会道德风尚,最终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从中华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来到在江苏省率先启动“五个一”慈善文化工程的“善美常熟”,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崔少鹏看到,一个个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春风化雨,让慈善成为越来越多人共同追寻的美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耳濡目染间,全国政协委员陈因欣喜地发现,在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常熟慈善事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由“小慈善”向“大慈善”转型发展,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善、依法治理、健康有序的现代慈善生态体系。

  进入新时代,在“善美文化”的引领下,从常熟一隅看向江苏大地,慈善氛围日益浓厚,慈善自觉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尽慈善之力,固民生之本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年度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累计为慈善组织发布公开募捐信息超过17万条,募集资金超过500亿元。

  在慈善力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慈善事业加快了创新步伐。在互联网慈善赛道,数字与科技赋能让慈善信息传播更快捷、让慈善捐赠更精准,随手公益、“指尖公益”逐渐成为新潮流;在基层治理领域,各地以“五社联动”和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做好基层民政民生服务。

  10月15日,视察团一行来到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众心村考察“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去年11月,众心村“幸福长者食堂”正式开业,这是该镇继龙窑村“长者食堂”营业后,第二家开业的村级“长者食堂”。

  西团镇党委书记丁卫伟介绍,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老人受益”的思路,众心村依托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坚持市场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采取“老人出一点,村里补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政府帮一点”的运作模式,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确保这一项民心工程得到持续发展,让老年人无后顾之忧,让老人在外工作的子女更安心。

  “‘幸福家园’村社工程是服务城乡社区的创新型慈善平台项目,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融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孙达表示,中华慈善总会推出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全国联动、区域慈善协同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共同富裕。

  几年来,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慈善会系统协同推进,截至2023年底,“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已认领村社44641个,发布项目24823个,累计筹款16.27亿元。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社会治理要解决社会问题、要立足社区,要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畅通的途径,慈善事业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事务的逐渐增多,慈善除原有职能以外,还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人际和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天时间,委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议,助力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想法和建议在心底生发酝酿,凝聚公益慈善力量,擘画社会幸福蓝图,成为大家共同的期待。

  “今天,慈善事业进入崭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当我们将更多正能量汇入中华慈善的血脉,方兴未艾的当代慈善事业必将谱写出更加恢宏的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添彩。”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黄国表示,视察团争取把更多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慈善动能。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