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白色地膜“绿色重生”
过去,田间地头未被回收的白色地膜,被风吹到房前屋后、池塘树梢,像一块块白斑,甚是刺眼。
作为农村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农村地膜回收利用”也是此次视察团关注的问题。
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据了解,内蒙古是我国农用薄膜使用重点区域,使用量大、覆盖面积广、覆膜作物多。尽管地膜覆盖技术曾在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回收困难、连年累积,部分地块残留较多,影响了土壤的透气性和微生物活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农作物增产增收。
“目前推广的新型地膜主要有两类,一是加厚高强度地膜,二是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时对部分地区使用新型地膜进行补贴,适当降低使用者成本。”为推动农田残膜“绿色重生”,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视察团了解到,内蒙古在源头管控上持续加大普通PE地膜减量替代技术探索,科学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
内蒙古从健全多元化回收利用体系上下功夫,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网络,扶持从事地膜回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逐步构建以旧换新、生产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机制。
“现在我们基本都主动用上了新地膜,粮食增收的同时回收方便,还不破坏环境,大家也都能放心用。”当地农户告诉委员们。
视察团了解到,内蒙古各地在因地制宜进行地膜回收利用的探索。
——鄂尔多斯市设立市财政专项资金250万元,按照5元/亩的标准对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者进行追加补贴,同时引进了最新的秸秆、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采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进行机械集中回收示范,提升了农民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积极性。
——乌海市充分发挥降解产业优势推动源头解决农膜污染,预计到2027年全市BDO(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生产原材料之一)产能将达到289万吨,聚力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同时,借助产地优势,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回收处置难问题;
——巴彦淖尔市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仅生物质发电一项,每年就可以实现废旧地膜无害化处置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为周边老百姓创收6000余万元,为废旧地膜回收后无害化处置提供了新思路。
这正是:白色污染无处遁形,“绿色”乡村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