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民关心的事——记全国政协“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双周协商座谈会
不到120万人口的寿光县,每年能产出40亿公斤的“寿光菜”;处于三峡库区的奉节县,已是全球八大脐橙主产区之一,每年近50万吨的脐橙销往全球。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坚实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也存在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更好更快补齐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7月12日,全国政协围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基层代表共聚一堂,为了把农民关心的事情办好而汇聚智慧。
夯实基础设施的短板
经过此前的调研,委员们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在华夏大地渐次展开。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4年底的388.16万公里增长到460万公里,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管养水平、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显著提高。
但在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齐扎拉代表调研组建议,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乡村振兴为民而兴、乡村建设为民而建”的原则,优先建设促发展惠民生的项目,如提升农村供水质量,减轻农民用水负担,因地制宜合理解决农村用电问题,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进村入户倾斜,打通仓储、冷链、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会上,关于农村公路的话题引起不少委员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表示,由于土地指标限制等原因,农村公路存在着道路较窄,亮化、绿化、排水不配套的问题,新建道路进度慢,部分老路早已超期使用。他建议,“四好农村路”要先做好村庄规划,以原有道路优化提升为主,新建为辅,让生产路、生活路、产业路齐头并进,同时要解决“半截路、绕弯路”,畅通微循环,让农民生产生活创业就业“四通八达”。
在互动交流中,与会的部委同志表示,将充分吸收委员的意见建议,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资金政策的科学性,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用科技赋能乡村
炎热的仲夏时节,鲜美多汁的水果跨越千里,抵达城市里的菜市场与超市,这些日常的平凡镜头,考验的是城乡物流和冷链水平的高低。
农村物流是城乡之间的重要纽带,现如今,每天有上亿件快递包裹在农村地区流动。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已累计建设2600多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过15万个乡村电商和快递服务站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这是自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提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可以说,高质量的农村物流,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卫健委主任方传龙在对黑龙江、江西、山东、四川进行调研后发现,当前农村物流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物流设施建设滞后,网点设置不合理;二是农村位置偏远、居住分散,物流企业运营困难;三是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物流人才资源匮乏。他建议,要集聚整合邮政、公交、供销等资源,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的物流网点覆盖率。建设县级枢纽、乡级骨架、村级站点的三级物流体系,加大农村物流行业的“返乡入乡”人才创业就业奖补支持力度,提升农村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在“十四五”规划中,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还包括冷链建设,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冷链需求总量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6.1%,而今年前5个月,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就达到了1.91亿吨。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所关注的话题。她建议,首先要出台中央、省、市、县四级分别投入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民投入不起、没有产地预冷设备等问题;建议推广数字化的“共享冷库”,为农户提供“一键找库”服务;探索将农场仓库等建筑物改建为冷链仓库,破除政策对建筑层高和用途的限制,缓解冷库用地难问题。
为乡村赋能,也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持。近年来,低空飞行在乡村振兴中逐渐凸显出其赋能的作用,2021、2022、2023三年,无人机植保飞行分别达到10.7亿亩次、16.6亿亩次、21.3亿亩次,增长势头强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局原党组成员柳芳认为,要打造基础设施网、低空航路网、服务保障网这“三张网”,释放低空飞行对农业发展的潜力。她建议,要加快推进垂直起降场、直升机场、无人机起落点建设,完善与低空飞行相适应的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基础设施布局;扩大乡村地区低空可飞空域划设,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补上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在浙江嘉兴,101路城乡公交人气颇高,每天要发车100余班,4000多人往返于城乡之间。作为嘉兴市首批城乡公交线路,101路城乡公交车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殷切期望,担负着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重任。
“不仅村民搭着公交车进城,卖水果、看病、读书。也有很多城里人搭着公交车来村里摘桃、度假。”浙江省嘉兴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陈立众告诉记者。
此次会上,他介绍了嘉兴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农村居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经验。他建议,要持续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广泛推行教共体、医共体模式,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在会上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存在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表示,由于认识不到位和利益阻碍,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较为困难,需要县委、县政府的牵头协调和上级更为明确的文件指导,引导县城医护人员下沉乡镇、服务农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建议,要进一步研究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待遇、发展、激励政策,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制度的完善落实,让人才留在当地用在当地,并建立健康评估——慢病管理体系,提升乡村老年人医疗服务能力。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提出,在不增加居民负担的情况下,可以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中各划转10元,建立农村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提高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教育是基石。面对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生源不足、师资薄弱、校舍闲置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何寄华建议,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一县一策”编制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通过“县管校聘”“支援教”“银龄计划”“教师一专多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乡村师资配备水平。
现在,各地建设的百姓舞台、文化礼堂、乡村记忆馆等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这样的场所能否普及、可否持续。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民春认为,现在文化场馆的规划仍不够科学,资金来源大都依靠专项债券,缺少场馆运营的可持续性,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他建议,要对运营效果好的场馆给予重点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激发社会力量投入基层公共文化事业,通过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建设一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