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个特别的“课本”——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侧记
“今天的活动用一种新颖的打开方式、以人民政协75载光辉历程的鲜活素材,润物细无声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鲜明特色、制度优势讲深、讲透、讲活了。我们都感到既解渴过瘾,又意犹未尽。”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颖所说的,正是全国政协机关举办的“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6月22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高校的80位大学生一起走进全国政协机关,近距离了解人民政协,“沉浸式”感受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
下午两点刚过,师生们准时出现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大家满怀热情、秩序井然地开启了“政协之旅”。
对于这些大部分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想要感受人民政协75年的厚重历史,“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是一座桥梁。参观时,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学生田孝栋时常在展品前驻足,他说:“参观中,我注意到许多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全民健身的普及、规范快递行业等。我曾以为‘高大上’的政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说,政协并不陌生。“我对政协的了解来源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其中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在当今世界独具特色。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这个新型政党制度的机构充满好奇。”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学生陈璐祎说。
虽然就读的学校、专业各不相同,但聊起兴趣爱好,大学生们滔滔不绝。他们或保持看时政新闻的习惯,或酷爱阅读政治书籍,或一上大学就加入了模拟联合国大会……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关注社会。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腾飞曾针对现实问题撰写模拟提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支教时,他注意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时间上矛盾比较严重。经过走访调研,他和同学撰写了一份有关促进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良性互动的模拟提案,在云南省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获评优秀。
在他看来,曾经从政治课本或新闻联播中“远观”的人民政协,在此次活动后变得更生动可感。“我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光荣历史和人民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内心崇敬之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模拟政协活动是让青少年了解人民政协,在他们心中种下制度自信的种子,那么今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则是让政协鲜活地呈现在青年眼前,让大学生朋友们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继良表示。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吴双容来说,这次参观帮她把“身边的政协”变成了“心中的政协”。身为县政协委员的父亲曾带她去调研“乡村垃圾”问题,给她上了生动的“政协第一课”;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模拟政协协会的室友,也经常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着她。
“我以前是从个体、从侧面了解政协,这次参观则是站在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上理解政协对于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理解什么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吴双容说。
行走在“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厅、中共八大历史陈列展厅,师生们从一张张图片、一份份档案、一件件实物中,近距离回望那些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与陪同参观的全国政协机关青年代表互动交流。置身全国政协小礼堂,他们全神贯注观看《中国全国政协》视频短片,听取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胡衡庐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和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工作亮点等的介绍,并现场互动交流。共青团中央权益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此次活动。
“希望通过这次政协之行,能够让大家有所启发,汲取力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民主政治有更深刻的体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胡衡庐说。
北京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学生徐豪谦一边认真听,一边记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他说:“今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协商文化,怎样把商量思维运用到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实践当中,可以说是不虚此行、满载而归,我会把今天的见闻带回去和更多同学分享。”
“我这个学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也了解了很多制度框架和理论知识。今天的活动帮助我进一步把这些理论入脑入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杨子毅同学意犹未尽,他表示,希望有更多机会走进政协,发挥青年力量。
田孝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当今时代,我志愿投入国家基础学科建设,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响应党的号召,国家所需,我心所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观引起共鸣,交流凝聚共识。“政协之旅”渐入尾声,师生代表站在全国政协礼堂前,留下了难忘的合影。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一张张笑脸,他们齐声许下铿锵誓言:“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