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三驾马车”助力就业“加速度”——贵州省黔南州各市县政协创新形式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记事

2024-07-05 16:50:06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13期 李思贤 蒙帮婉我有话说
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如何发挥政协智慧与优势,助力平稳就业,是十三届贵州省黔南州政协持续关注的话题。今年以来,黔南州政协将“促进就业”作为重要议题开展专题协商,通过“园区协商”“院坝协商”“社区协商”这“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指导各市县政协结合实际助推高质量就业。

  “园区协商”做大就业“蛋糕”

  走进福泉市牛场双龙工业园区,一派繁忙而又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群又一群的当地群众在这里实现了就近就业。

  贵州誉福隆科技有限公司是众多落户园区的企业之一,自2019年落户园区以来,已为当地群众提供了700余个就业岗位。

  “我们能够实现快速招工,多亏了福泉市政协的帮助。”福泉市政协委员、贵州誉福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甑栋说,公司落户园区以来,福泉市政协积极组织开展针对招工难的园区协商,为企业招聘优秀职工提供了极大便利,保证了公司快速投入运营。

  通过“园区协商”促进就业,是福泉市政协的一项核心工作。

  针对园区用工难问题,在黔南州政协的指导下,福泉市政协与企业所在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利用园区协商平台,邀请高新区人社等部门以及用工企业、村(社区)负责人、群众代表等进行多次专题协商,由企业负责梳理用人岗位需求及具体要求,企业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负责组织村(社区)开展就业宣传,通过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促进就业。

  与此同时,福泉市政协还多方联动,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进入园区开展就业宣传300余次,举办技能培训1163人次、招聘会20余场次,组织2500余人次到园区参观学习,推荐3150名产业工人顺利就业,转移劳动力5000余人。

  “只有把就业空间扩大,群众红利才能增多!”福泉市政协主席汪华说。福泉市政协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利用委员企业家掌握的人脉和上下游企业信息,不断延伸、补齐产业链,使以磷为基础的化工、新能源企业齐聚园区共同发展,实现企业间深度耦合共生,园区产业生态更加良好,产业“蛋糕”也不断扩大,给当地及周边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院坝协商”推动就近就业

  在黔南州荔波县,有一支由政协委员、企业特派员、乡镇干部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用工小分队,他们化身为“就业牵线大使”,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精准、动态地掌握景区企业、商户的用工需求和缺口。

  不久之前,返乡回家的农民工王先生就在用工小分队的帮助下,在瑶山古寨景区找到了适合的就业岗位。仅今年以来,小分队就帮助逾1300多名返乡后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解决了就业问题。

  用工小分队的组建,是荔波县政协在黔南州政协的指导下,依靠“院坝协商”,商量出来的有效举措。

  为促进就业,荔波以涉旅的8个镇级协商议事堂和设在景区最前沿的梦柳小镇和荔波古镇协商议事室为阵地,设立招工联系点,组成用工小分队,以县“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到村(居)委会、乡镇集市等人流密集处,发放用工宣传单,为农民工回乡就业、返乡创业搭建桥梁。

  荔波县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0%以上,对荔波这样的旅游城市来说,民营市场主体稳,就业民生就稳。

  为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荔波县政协开展了系列关于推动稳岗就业调研活动,整合政策和技术保障,与人社、财政、发改、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就如何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技能培训、社会保险补贴、稳岗补贴等政策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多次协商座谈。

  今年以来,围绕“荔波旅游”劳务品牌创建,做到培训与企业需求、培训与劳动力需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荔波县将培训班开设到荔波小七孔、荔波古镇、瑶山古寨等旅游景点一线,开展了中式烹饪、酒店服务等培训,使非旅游核心区的群众也端上了“旅游”这个“金饭碗”。

  “社区协商”增添就业活力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建成于2018年,来自全县各地的5745名水族同胞在这里聚居,作为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之一,如何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一度是当地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为此,三都县政协围绕传承民族文化、助力群众就业等内容开展协商,在一次次社区协商推动下,雪花湖社区形成了以委员带动妇女创业就业的形式,通过解决民族文化企业开办场所、产品创新、市场对接等难题,将搬迁群众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如今,马尾绣一条街已成为当地妇女群众的“致富一条街”。每逢赶集日,社区的群众便会拿着自己纯手工制作的马尾绣商品到这里售卖,同时这些民族商品以网络订单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在马尾绣一条街中的韦桃花马尾绣制作公司,绣娘们按照订单个性化的要求,耐心细致地绣着手中的绣片。绣娘们说,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兼职”绣制的绣片,公司还可以上门收购和代销,这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农村妇女们感到非常幸福。

  目前,韦桃花马尾绣制作公司已累计带动农村妇女、手工艺人、残疾人等10000余人在家创业就业,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都有10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集中到浙江安吉县务工的人员就高达3.2万人。

  为解决两地“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在黔南州政协的指导下,三都县政协与浙江安吉县政协跨越千里开展跨区域联动协商,提出一批科学精准的意见建议,得到两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落实。两地通过加大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教育协作解决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加强医疗保障,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聚智慧促就业,在“三驾马车”的推动下,黔南州各地政协拿出看家本领,发挥政协优势,深入调研、协商座谈,结合实际提出了可行有效的建议,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思贤,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秘书长;蒙帮婉,贵州省黔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