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做“学生”的心态做“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张政文点赞青年思政工作者吕卓玲:
带着做“学生”的心态做“教师”
本报记者 朱英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14日 第 10 版)
● 据新华社5月11日消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教师队伍对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本期专访一位身处思政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吕卓玲,通过她的成长故事,近距离了解高校思政教育。同时,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基于吕卓玲的成长故事,围绕“高校思政工作者该具备哪些素养”“该如何进行相关素养提升”等主题分享思考与体会。
——编者
一群与学生同伴同行的青年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看来,吕卓玲老师的故事是广大青年思政工作者的缩影。“作为青年思政工作者,遇到复杂问题和特殊情况时,固然会有困惑、会有疑问,但这些困难恰是助力广大青年教师蜕变成长的珍贵宝藏。”“随着工作经历的累积与工作经验的增加,很多青年教师发现,原来,引导、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张政文说,看到吕卓玲老师的故事后,自己很是感动。“正是因为她能够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立德树人工作饱含热心、耐心和细心,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合理运用于日常工作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突破中收获自己的成长,并更高质量地陪伴学生们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工作饱含期待,他在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强调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想吕卓玲就是这样的青年教师,她肯吃苦、肯钻研,愿意陪伴在青年学生身边,用爱去感化学生,用智慧去引领学生。从课堂到生活,都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影响着身边的青年。”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张政文认为这种角色特殊性往往使其比其他教师更贴近学生,“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
作为高校中“离学生最近”的一群思政工作者,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多项具体思政教育的职责。
“但无论开展任何具体的工作,都是在学生心灵里搞建设,都必须把立德树人、思想引领放在首位。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牢牢把握育人育才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张政文总结道。
师德、师能、师行缺一不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青年思政工作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使命重大。”采访中,张政文一次又一次地向思政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要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新时代高素质青年思政工作者。”
“一定要反复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即作为思政工作者,一定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在工作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是供包括高校思政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对标对表的标准。基于这项标准,高校思政工作者一定要在师德、师能、师行上下功夫。”张政文具体阐述道:
一是有高尚的师德。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养、涵养和修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思政工作,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二是有较强的师能。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具备思政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乐教善教、潜心育人,聚焦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提高阐释、回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青年学生爱听爱学、能够认同。
三是有良好的师行。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不仅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走进课堂、深入宿舍、走上网络,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知,通过务实高效的工作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正直朴实的生活作风,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实现对学生学业、就业、思想、心理等的全方位教导、辅导与指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摆渡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与时俱进做思政教育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从业者、管理者,张政文还特别关注高校风险防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开好思政课亟须关注的命题。”
在张政文看来,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面对新形势、新定位,高等教育要重点关注风险防范问题。“各项工作常常处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面临着多重因素共振、多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
“为此,应进一步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特别是在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基础上,构建更加系统全面、配套衔接,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风险一体化治理机制。做到政策上沟通、目标上贯通、主体上互通、内容上打通、方式上融通、路径上畅通、资源上流通,实现重大风险洞察、防范、化解、问责、转化的有效衔接,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防控效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实现校园长治久安。”张政文建议。
与此同时,张政文表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还必须关注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深刻领会、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并作为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政文还期待,当前开展思政工作首先要在课堂上、课本中引领学生认识国情社情,还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将自我认识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切实行动。“‘05后’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年代的磨炼,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有待加深,迫切需要发挥社会实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砥砺作用,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引导学生既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勇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