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AI:“未来”正在来——全国政协“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远程协商会综述

2024-05-06 15:44:2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9期 本刊记者 陶家璇我有话说
0

  在湖南衡阳市区一个比较复杂的立交桥路口,车辆、行人川流不息。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全部被遮住了,但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把周围车辆和道路状况的数据实时传到车上,车辆的“大脑”就可以依靠这些数据实现自动驾驶。

  这是全国政协远程协商会上,通过视频连线展示的一个实验路段的场景,而也许在不远的未来,这一人工智能系统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很日常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拥抱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全国政协一直非常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4月26日,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主题,召开远程协商会。

  为开出高质量的会议,承办本次会议的九三学社中央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开展了充分、细致、周密的筹备工作。今年1月到4月,调研组分别在北京、安徽、上海等地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各方的意见建议。

  会上,带着调研的成果,部分委员和专家分别在全国政协机关和上海、浙江、安徽会场以及北京、广东等地,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发言,与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协商交流,为人工智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不能再吃计算机和芯片发展吃过的亏”

  通用大模型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技术能力边界,颠覆性技术路线加速新智能形态涌现,人工智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当前,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技术爆发期,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跃升全球第一方阵。

  2023年,中国多家企业先后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业内称之为“百模大战”。

  目前国内已有近300个大模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底层架构自主开发的原创大模型,二是“套壳”国外开源大模型,三是把小模型拼在一起变成参数量看起来很大的拼装大模型。

  但大模型技术底座不牢、算力面临“卡脖子”、数据基础较为薄弱……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优势。

  “发展垂直化、产业化大模型,是当前落实‘人工智能+’、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和举措,与中国产业特点高度契合,我们完全有能力赢得这场关键战役。”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呼吁要打好通用大模型核心技术战。

  在周鸿祎看来,百亿甚至十亿参数即可实现的垂直化、产业化模型,对算力需求更小,成本更低,可有效缓解算力“卡脖子”问题。垂直大模型与场景、知识精准融合后,单项能力完全可以超越ChatGPT,具备更好赋能效果。

  在安徽省政协分会场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强调要以自主可控技术创新抢抓通用人工智能战略机遇。

  科大讯飞在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们和国产软硬件产业链通力合作,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持续保持了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今年1月科大讯飞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讯飞星火V3.5,综合能力达到GPT-4Turbo的95%。

  刘庆峰建议,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资源,支持我国真正有实力的厂商对标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开展通用大模型攻关,坚决防止出现代际差距。有了通用大模型的底层能力紧紧咬住,在行业模型和关键领域就有望实现超越。同时,发布客观、公正、可信的通用大模型评测方法和行业应用指南,指导各行业甄别和选型大模型,支持打造行业标杆示范。

  受限于两个因素:安全性——面临数据不出域严重挑战,实时性——实现云—端协同实时处理,目前大模型技术在可解释性、可靠性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希望能研发通用智能体,包括数字人、机器人,能与人类在复杂的场景中交流与协作。

  通用智能体强调价值和数据双轮驱动,是由认知架构顶层设计,以场景认知理解、自主任务规划、严肃知识管理、具身智能等为关键技术突破点,在行业的成长性高,未来能实现自主完成任务,甚至是无限个不同性质的任务,能极大缓解行业内模型“用不好、不敢用”的现状。

  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所提的建议之一。李萌希望要发展具身智能载体,推动机器人与多模态大模型的融合,为机器人装上具有更强逻辑推理能力的大脑,加快提升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水平。

  在李萌看来,立足我国实际,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底座和能力建设,提升大模型的多模态通用化水平,催生认知能力更强、更具可解释性的智能涌现。另一方面,加强大模型多场景应用,推动行业变革。特别要在垂直领域深度应用,积累数据、迭代模型、创新算法。

  但无论哪一条路径,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增强原创能力,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才能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

  “不能再吃计算机和芯片发展吃过的亏”,正如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所言,我们要加快夯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底座。统筹集聚优势资源研发攻关国际领先的通用底座大模型、高端芯片、深度学习框架等底盘和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建设高质量国家语料库,实现软硬件全栈式能力覆盖。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总体设计,加强统筹部署,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塑造场景驱动的产业新优势

  自动驾驶是全球汽车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也是人工智能中备受关注的应用场景。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就是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实践的场景。

  蘑菇车联创始人兼CEO朱磊,通过视频连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车路云一体化”网络的运行原理和发展现状。“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用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决策和执行动作的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单车智能通过人工智能“端到端”大模型来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径。

  多场景应用决定着人工智能能否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真正的增长引擎。

  我国产业发达、市场超大、产业链完备,场景丰富、数据海量,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具备落地的优势。

  “‘人工智能+’在场景中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力量,是我国产业更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路径,意义重大。”李萌建议,系统推动大模型落地,塑造场景驱动的产业新优势。各地要不断完善提升和推广在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港口、自动驾驶等场景的应用。发挥国家人工智能示范区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示范场景,构建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赋能的产业体系和生活体系,再造千行百业。

  “发展垂直化、产业化大模型,最重要的是要寻找明星场景、痛点场景、刚需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解决行业高成本、高投入等问题。”周鸿祎表示。

  快递物流服务千家万户,连接千城百业,链路长、覆盖广、数据多,是人工智能应用和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阵地。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说,实践中,快递物流不断拓展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集数用数”成为拓展业务、优化服务、提高质效的关键。邮政快递业通过数据归集、数据协同、数据驱动取得一定成效:人均日处理快件量提高2.3倍,快递全程时限平均压缩10%,快递价格降低一半。

  但人工智能在快递物流中应用也面临应用场景多为跨业界运营、多代际技术迭加、监管协调难度大等难题,马军胜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建立健全硬件设施、运营流转、信息规范等标准,加强对汇聚关联数据的风险防范,引导行业及其上下游建立共享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推进大模型建设,整合政企资源共建物流供应链专门大语言模型,加快形成全国性物流信息数据底盘。

  当通用智能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任务泛化性,未来可以像人一样快速走入各行业的不同场景。随之而来的人工智能的伦理和安全风险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朱松纯所在的通用智能研究院不久前刚刚发布了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小女孩—通通”,已经具备了类人的基础能力要求。

  人们不禁好奇,“通通”长大后,会不会想要找男朋友?

  由于人工智能体的“自主性”,在不同的场景中自我发展,它们会不会变“坏”?会不会不再受人类的控制?

  这展现出一种底线思维。

  王志刚认为,对人工智能科学性的测试评价、伦理治理、风险防控等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2021年11月2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

  2023年,伴随着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的横空出世,国际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讨论也日益升温。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开始密集讨论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发布一系列声明、愿景及政策,试图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敏捷治理体系,针对不同风险的场景实施分类分级治理。加快完善智能诊疗、自动驾驶等重点专业场景的伦理规范、安全标准体系,为企业提供更明确的导向,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李萌建议伦理治理能力建设要跟上,实现激励发展与合理规制的统一。

  “让人工智能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力”

  曾经,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走俏海外;如今,代表高科技、高附加值、绿色经济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超万亿元,增长近30%。其中,作为“新三样”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我国的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的最佳例证。人工智能在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汽车制造、驾驶以及整个交通系统都带来许多创新和发展。

  在会议现场,视频连线了在广东的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广汽埃安智能制造中心。在这里,通过人工智能的运用,实现了“53秒可以生产一台车”的高效化柔性生产,让与会者都充满惊奇。

  “我们相信,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身处广汽埃安智能制造中心的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说,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不仅实现对汽车制造质量控制和外观品质管理,而且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减少了停机时间和设备运维成本,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前,人工智能在产业创新领域加速渗透,赋能应用场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各类创新相互融合、交叉催化,形成产业新形态和增长新动能。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已成当务之急。

  “要以高水平规模化应用带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广泛赋能产业进阶升级。”王志刚建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好、见效快的行业率先突破,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打通商业循环,提升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水平和渗透度,培育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报告还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最全工业门类和最丰富企业场景,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广阔赋能空间。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具有市场规模、应用场景、数据资源等优势。

  “但在产业应用、核心技术、要素支撑、协同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上海市政协分会场建议,让人工智能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力,抢抓人工智能加速应用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以数智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加强数据和算力要素共享整合,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

  “要准确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浙江省政协分会场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表示,“人工智能+”就是要在支撑国家战略、驱动创新变革、服务战略产业上,明确未来发展坐标,以人工智能创新场景为突破口,打造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让中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电影《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图恒宇的女儿因为“数字生命卡”而实现了“重生”。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充满了无限可能。

  中国能否在这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弯道超车”?

  “能!”

  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