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要闻

不仅“吃饱”,更要“吃好”——全国政协“农业强国”研学群线下研学活动侧记

2024-04-19 20:12:04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8期 本刊记者 杨 灵我有话说
0

  春风微拂,柳枝吐翠。3月21日上午,位于昆玉河畔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迎来一批特殊客人。

  “这个蔬菜箱里注入的是什么?”“箱子里结的冰晶能保存多久?”“蔬菜被这样的低温冰晶包裹会不会被冻坏?”

  这是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的“农业强国”研学群线下研学活动。活动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秦博勇带队,1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进行了现场观摩和交流讨论。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解决了占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实现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好”,食物不仅要丰富多样,还要绿色安全,而这些正是委员们此行的目的。

  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委员们并没有因为科研机构的“高大上”而产生距离感,反而被眼前一项项“接地气”的成果展示所吸引。

  大家看到,西兰花经过预冷处理和冷链技术后,保鲜长达60天;包装盒上一张小小的标签就是一个食品保鲜剂;藜麦经过深加工大大提高出米率,还被制成面条、饼干等食品;酒类、咖啡在科技的加持下呈现出各种不同风味……

  展台上,一瓶绿油油的腊八蒜引起吕爱辉委员的注意。

  “你这个腊八蒜为什么是绿色的,我在家里腌制的为什么没有变绿?”

  “我们这里有专门研究大蒜的博士,能控制颜色。”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委员的回答引来现场一阵笑声。

  “大蒜博士。”大家对农产品专业的细分很是惊讶。据了解,在北京农林科学院,这样的博士一共有500多位。

  接着,赵晓燕补充道,“我们针对醋渍色泽不稳定问题,研发了原料预处理及低压促绿加工技术,保证腊八蒜色泽均匀性。”

  一枚小小的腊八蒜,竟然有这么多门道。委员们赞不绝口。

  “蔬菜经过保鲜处理后营养成分会不会被破坏?”司马红委员提出了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

  “我们团队集成了蔬菜产地高效预冷、包装、光保鲜等多种先进技术,不仅能有效地延长蔬菜的保鲜期,还能保持其营养成分不被破坏,真正做到了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新鲜……”赵晓燕的解释给委员们吃了颗“定心丸”。

  归根到底,这是科技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委员们一边认真学习食品加工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一边思考着如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大食物观强调食品系统需要更多地考虑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多样性的食物资源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营养,实现从满足人民群众吃饱饭向吃得营养健康的转变。”种康、林金星等委员认为,大食物观要依靠现代科技驱动,全方位开发耕地、森林、海洋资源,拓宽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食物来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在唐俊杰委员看来,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绝不是落后产业,需要科技去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形成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要用更少的资源投入得到更高的产出,就要提高单位附加值,比如,加大农产品的产业加工分级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技术研究,做好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转化率,切实打造农产品‘最鲜一公里’。”

  不仅要“最鲜”,还要“吃干榨净”,也就是将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不可否认,目前研究“精深加工”还不够多,委员们认为,要补齐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的短板,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还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食物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各领域的共生共荣。

  王静委员以小浆果产业为例,谈到因产业链不健全、地方认识不够等问题难以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王静带来一个好消息:“有企业和地方已经开始联合着手规划建设小浆果的深加工产业链,正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论证,相信不久的将来,小浆果特色产业一定能很好落地继而带动地方发展。”

  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前沿,据赵晓燕介绍,我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9万家,90%是中小企业,他们对技术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她谈到近期工作中的经历:山东单县的一位企业家为了让白芦笋产业通过保鲜加工做大做强,专门来到北京寻求良方。“建议组成研发联合体,由政府提供扶持资金,保障农业企业的技术服务。”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对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误区,陈百灵委员则提出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科普力度,从学生阶段提高对食物的了解,同时加强对家庭主妇的培训,进行“厨房革命”等建议。

  “让爱惜粮食、节约食物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方洁委员认为,要进一步强化饮食自律,避免过度追求食物的新奇异。

  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委员们看来,做好农产品的保鲜、加工、营养是一篇科技大文章,要真正将产学研用打通,解决不同人群对健康的需求,让每个个体在“吃得对”上有知识、可选择,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氛围。

  短短三个小时,意犹未尽。委员们表示,线下研学活动很有意义、受益匪浅,是一次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系列论述的生动实践课。他们将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运用到履职工作中,为推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黄玉治,驻会副主任梁晔参加活动。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