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来自江西省宜春市的实践与探索
邹小清
自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以来,江西省宜春市国资委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国有企业的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和贡献力显著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重塑体系 构建监管新机制
近年来,宜春市国资委始终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工作,以管资本为核心,不断构建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
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制度。严格规范重大事项决策、投融资事项、资金管理、产权管理等方面行为,构建垂直化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自营性投资项目年度计划,各企业内部提出项目投资计划后,党委会前置研究、董事会依法决策后,市发投集团投决会进行把关,市国资委党委审核研究,对照投资负面清单,着重审核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投资回报。2022年审检自营性投资项目5个,涉及投资额度2.3亿元。
厘清权责边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清单以外的事项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准确把握出资人职责定位,实现权责对等。三年行动以来,市城投公司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企业发展战略、重大投资等六项内容作为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重在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上,《董事会权责清单》重在“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上,《经理层权责清单》重在“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上,有效厘清了市城投公司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实现“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目标。
创新监管模式。实现授权放权,在市发投集团探索建立综合管理中心和业务管理中心“双中心”,对“1+N”体系企业对重大事项协助审核把关、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统揽、对国有企业融资进行统筹、对同类事务进行集约化监管。在对2022年融资计划审核时,重点审核了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用途,核减了融资规模43.2亿元,取消了融资租赁等成本过高的融资方式,对于与融资需求不一致的融资项目一律取消,确保了融资规模适当,融资成本降低,融资用途合理。
提前防范 筑牢风险“防火墙”
近年来,宜春市国资委出台风险防控系列制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建立投资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管理,统筹资金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企业投资全过程监管。市发投集团资金运营中心线上监控资金达到85亿元,审计中心共审核项目预算、决算286个,送审金额2.84亿元,审减0.32亿元。审核项目工程进度款总计51.79亿元,审减14.6亿元。
完善债务风险管控监测机制。市发投集团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各企业设立了“风审会”“投审会”等风控机构,将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重要子企业纳入内审年度计划,定期调度企业债务情况,监测企业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等重要负债指标,精准识别债务风险,筑牢债务风险“防火墙”。
引导投资 把好发展“方向盘”
宜春市国资委坚持把改革发展蓝图细化为制度机制,通过制度抓手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量、质、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4+3+N”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断推动国有企业转型转实。重点引导国有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等投资布局,优化整合国有资产资源。三年行动以来,面对股权投资“资产总量小、融资总额小、入股优质民企难”等“痛点堵点”,宜春国投集团紧扣全市“4+3+N”现代产业体系,以“拼”“抢”“实”的三步走战略,打出“快”“准”“精”的“组合拳”,成功入股3家拟上市的省内外“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在宜春国资国企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交付率先破题的“国投”答卷。宜春旅游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推出“生态+旅游”“红培+旅游”“乡村振兴+旅游”等多种模式,努力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
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明确国有资本投向企业主业发展方向。如市发投集团2020年启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项目,在全市进行布局。截至目前,已建成新能源充电桩2276根,通过“宜城充”App实现充电总量约250万度,适度超前解决了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市矿业公司利用锂矿资源优势,成功吸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赣锋锂业、欣旺达在宜春投资落地,并与上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参与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投资运营。如国轩高科是宜春市本级引进的首个百亿元大项目,也是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首个头部企业。从前期洽谈到正式签约仅40天,项目4个月落地,1年建成投产。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说,宜春是个好地方,孕育着好产业,培养着好企业。今年10月8日,宜春国轩电池二期项目开工,规划一次性建成20GWh动力电池,在宜春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引领和孵化全市新兴产业项目,仅2021年就投入研发约1.34亿元,目前市本级已建立了国家锂电产品治理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锂电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创新平台,培育了金地锂业1家科技型生产企业,获批省级科研创新项目3项、市级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另获得专利19项。市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与江西南氏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共同承担的科技项目实现了低品位锂云母高效综合利用。在锂云母原矿品位很低的情况下,锂收率达72.2%以上。成果应用以来,相关碳酸锂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有力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技术升级。
(作者系江西省宜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